北汽总经理张夕勇为什么说国内外上演新能源汽车“冰与火之歌”?

Autocul

16.5万阅读

2020-03-03

有文汽车 肖战 综述

中国新能源汽车2019年产销规模突破120万辆,年复合增速达64.8%,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7%,远高于欧盟、日本,保有量也达到419万辆,占全球54.5%。

  

2020年3月2日,北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夕勇撰文《2019年首次负增长后 新能源汽车如何进入高光时刻?》,谈了什么?

1、谈大势

国内外正在上演着一出新能源汽车的“冰与火之歌”

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今也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国内新能源市场在过去几年的井喷式爆发后,去年首现负增长;反观海外市场,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补贴逐步提高,销量大增,2019年全球销售新能源汽车约221万辆,同比增长10%。国内外正在上演着一出新能源汽车的“冰与火之歌”。

客观判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冷静面对、理性思考,从正反两个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做科学的分析,给出客观的判断。

2、谈产业链

充电10分钟续航超200公里电池产品将大规模应用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国内涌现出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整车、“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以及充电桩企业,迅速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整个产业链走向全面成熟。其中电池产业最为突出,锂电池的上游原料、动力电池制造和电池回收等环节涌现出了不少国际一流企业,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走出去”提供了很多机会。

电池比能量、车辆寿命等关键技术指标进步显著。随着快充温升高、恒流比低、安全性差等技术壁垒的逐步攻克,充电10分钟实现续航超200公里的电池产品将大规模应用,有效缓解里程焦虑。电动化也在与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融合发展,为汽车工业变革和未来出行社会发展赋能。根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数据,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业总人数约8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12%,明显高出汽车行业整体水平。这说明,产业链上我们已经部分领先,存在优势领域。

3、谈消费端

培养了一大批新能源汽车的“铁粉”

在消费端,改变也在发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基盘的不断扩大,续航里程持续提升,以及相比传统燃油车拥有更优的动力性能和更低的使用成本,公众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受新能源汽车牌照的倾斜和通行权优先等带动,培养了一大批新能源汽车的“铁粉”,对85后、90后年轻一代的消费主力以及新兴产业从业者,新能源汽车可以彰显环保理念和个性元素,也更具强大吸引力。

从上而下大力支持。比如中央政府多年来支持的新能源补贴金额累计高达1155亿元,地方政府也按照比例提供了巨大的补贴资金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在推动示范运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4、谈政策因素

城市限购政策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

产业受到政策特别是补贴的影响太大,整个产业链的降本速度以及取代补贴政策的双积分政策等其他政策尚不能弥补退坡幅度。因此,一旦补贴政策骤然退坡,市场增速就由正转负。如去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大幅下滑,全年负增长4%,“急刹车”伴随产生的“冰火两重天”短期内给产业带来了很大影响。

城市限购政策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国家已经出台了促进消费政策,要求各地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限购,但仍有部分城市考虑缓解交通压力等因素,未解除限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刚需”的释放。

5、谈充电桩基础设施

2019年,车桩比达3.4﹕1

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前仍然面临不足。2019年,全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计保有量约为122万座,同比增长50.8%,车桩比达3.4﹕1。但考虑到新能源市场的增长趋势、充电桩覆盖半径和充电速度,要达到车桩动态平衡,还需继续加快投建高质量的公共充电网络。

6、谈电池成本

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比重仍超过50%

目前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比重仍超过50%,远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成本占比。预计2025年左右,电池成本将接近100美元/千瓦时,纯电动汽车的总拥有成本才能与传统燃油车基本持平,但首购成本仍将高于传统燃油车。

绿色电力占比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以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为例,原煤占比约68%,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能源占比约19%,新能源汽车用电还主要来源于非绿色电力,影响了其节能环保效应的充分发挥。

7、谈产能

产能利用率低,重复投资严重

火热的产业机会引来了严重的重复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建成及在建产能或逾千万辆级别,产能与销量严重倒挂。下一步将倒逼落后产能出清,加速行业淘汰整合。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