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宝沃为何选择了曲线发展折腾自己?

汽车网评

1万阅读

2018-05-30

作者/编辑:黄看彰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迎来全新的格局,出现如此情况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汽车产业的中国力量正在崛起,“量”的突破上,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2887.9万辆,同比增长3%,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量不断攀升,市场占有率持续上涨。“质”的飞越上,同合资品牌在技术、工艺及设计差距缩小,产品序列布局加速、实现横向突破,发力高端车市场、实现品牌向上突破;

第二,中国汽车产业同时面临着较大的瓶颈,技术层面上,由于技术积累不足,研发滞后,个别关键技术领域未实现根本性突破,专业型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制约“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品牌层面上,未形成深厚品牌文化和传承、品牌国际化认知度较低、品牌号召力弱,限制品牌溢价,并且顶层战略设计和基础配套亟需完善规划;

第三,此前的博鳌论坛上股比政策放开,对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将形成新一轮的冲击。

▲全新格局下的紧迫性:规模和技术形成矛盾

从以上几点的原因来看,虽然我国目前的汽车市场处于繁荣的状态当中,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繁荣其实是畸形的。为何这么说?表面上,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量逐年提升,而我们所能看到的车辆品质也甚是不错,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仍然难以与其它国家匹敌。

近段时间,大家估计被不少关于手机行业的竞争新闻而刷屏,然后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需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得不说,核心技术的竞争,于各行各业而言,均是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即便我们看到的繁华,里面不夹杂着自己的核心东西,是不值得去庆幸的。

另外一方面,也因为汽车行业处于繁荣的状态中,更是让人看到了其间的紧迫性:规模已然达到了一定的度,已具备向上突破的基本条件,但技术积累仍旧不足、研发仍旧滞后,由此则形成了极大的矛盾性。

▲两条线路,宝沃为何要走曲线?

发展,无非有两条线路,一条是直线,一条是曲线。毫无疑问,若要迅速登上全球舞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走直线这条路必然是省时又省力。然而直线并非谁都能走,尤其在中国,技术问题是我们向上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的情况是,与其绕过障碍倒不如清除障碍,这般下来,方能成为让人信服的品牌。

生产模仿、产品引进、市场换技术、技术收购、全资收购是中国汽车行业目前几大发展模式。以吉利收购全资收购沃尔沃为例,虽然通过全资收购的方式,全盘收购品牌和技术,但是否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并且是否带来了自身软实力的提高?值得思考。无论如何,强大如吉利,也不能走直线而登上全球舞台,所以从本质上而言,目前汽车品牌与汽车品牌之间的竞争,是看谁在曲线这条路上走得更快。

至于宝沃,为了实现“最速曲线”,与其它品牌不同的是它给自己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品牌收购模式。即以最少的投入收购国际品牌,以最大的资本投入到团队组建和研发制造,打造最具安全感的产品,以品牌最速和技术最速的双引擎发力,打造一条让中国力量问鼎国际舞台的“最速曲线”,这就是宝沃模式。

▲为了实现“最速曲线”,宝沃具体做了什么?

实际上,宝沃这个品牌最主要的根结就在于如何进行品牌系统重塑。为此,在品牌日当天,宝沃就表明了自己了立场——走技术路线,并定义为工程师品牌。具体来看,宝沃组建了“宝沃三剑客”—中美德国际化工程师团队,掌握顶尖核心技术,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设备之间改良和消化时间。

随后,宝沃当时一并提出了技术成果,一是“全球前瞻技术——3维亚米级导航系统”,这个技术有效运用于宝沃汽车北美研发中心正在开展未来L4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助力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另外,还构建了宝沃安全未来iSA战略,其中包括了新能源、共享互联、自动驾驶的发展方向和技术上的支持。

展示技术之余,宝沃还表示目前已拥有中德智造工业4.0工厂的一流品质和标准,并已拥有全球质造供应链联盟,积极联合强者,整合优质资源,保障技术品质,打造整车制造优质供应链。

综合来看,宝沃为了实现“最速曲线”,大致已经完成了品牌系统重塑、技术研发开展、工厂布局以及供应链的完善。最为关键的是,宝沃BX6和宝沃BXi7已投放到市场,这就意味着宝沃在给我们展示它的全面布局之时,产品已然落地。

▲结语

前段时间,宝沃给自己的消费目标人群定义为“懂一族”,不少人觉得过于的自信了。而实际上,宝沃给自己的品牌定义为工程师品牌的那一刻起,就说明其未来的产品都会有着强大而独到的技术支撑。

面对着全新的格局,不仅仅是宝沃,所有的汽车品牌都要进行新时代的洗礼。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自我突破,而最终能够登上全球舞台的,只有懂得那些会整合全球人才、技术资源的品牌。宝沃已经开始这么做,最后成效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