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赛模式下,高合、爱驰求复活,能比以前过得好?

路咖汽车

2549阅读

05-20

近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键词:重生。

历时三个月,高合母公司华人运通找到了投资方,美国一家汽车投资咨询公司iAuto与华人运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入超10亿美元帮助高合汽车重组;爱驰汽车也迎来利好,美股上市的哈德逊收购I公司将与爱驰欧洲公司合并,为欧洲市场提供电动汽车。

寻求重生的新能源车企不止这两个,今年3月份,已经有一批车企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复活。

知豆汽车被吉利、爱玛科技和金沙江创投重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东南汽车的全资股东。再往前的2月份,雷丁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整。

2021年是新能源市场的增长期,2022年增长期还没到顶,就已经进入了淘汰赛。直到现在,淘汰赛仍在继续,不时地会传出某家车企出现问题的新闻。如此激烈的竞争,已经被淘汰了一轮的新能源车企,即使有复活可能,还会有新的机遇吗?

多家新能源车企求复活,谁真的有机会?

面对更卷的新能源车市,高合、爱驰等车企杀回来了,就一定有机会吗?

具体来看,iAuto将全力支持高合汽车恢复业务运营和车辆生产计划,也就是说,至少高合此前未交付的订单,用户不用担心了。

爱驰干脆不准备在中国市场发展了,其接下来的计划是进军欧洲市场。爱驰方面曾表示,欧洲市场没有中国市场这么卷,而且也有电动车的需求。

知豆和雷丁走微型车路线,市场偏小众,但不可或缺,机会就在于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但相对地,市场扩容的机会较小。

爱驰和知豆、雷丁三家有个共同点,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三家所处的市场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资本的支持加上前期积累的经验,有机会在各自的市场重整旗鼓。

高合则不同,此前走高端路线,在市场的证明下这套打法在新能源车上,至少目前为止还行不通。与纯粹的技术流车企不同,高合此前主打的豪华,类似奢侈品定制化,通过一系列的功能性配置堆积,打造感观的豪华体验。虽然硬件配置上,高合用料也不差,但新能源产品阶段性的同质化严重问题,埋没了高合产品的特点,加上昂贵的售价,受众群体太小,导致高合无法打出名堂。

如果回到市场,高合不换打法的情况下,iAuto注资的10亿美元,在现阶段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速度下,也挺不了多久。对比其他新势力,蔚来2023年研发投入134.3亿元,小鹏研发投入52.8亿元,理想研发投入105.9亿元。以此对比,高合想追上头部新能源车企,仅靠10亿美元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高合换个玩法,回归现实,研发平价产品,就要看其在供应链和生产制造上节省成本的功力了。但以高合此前的能力来看,显然是非常困难。

因此,对于高合来说,10亿元的注资,如果一切顺利,高合还能顺着此前的路走下去,此前处在困难模式的市场中,高合没能活下来,现在市场升级为地狱模式,高合仅仅续了一条命,前景并不明朗。

相比之下,爱驰、知豆、雷丁的机会更大。

爱驰走国外市场,即便是产品没办法大卖特卖,但保证品牌活下去,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新能源车圈也有先例,此前在中国市场混不下去的前途汽车,欠薪、高层失信等事件相继曝出后,选择进军东南亚市场,并且找到了投资者。

知豆和雷丁的处境又不一样,知豆重组后,背靠吉利、爱玛等大公司,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雷丁虽然此前已经破产,但手下有新能源车、燃油车生产资质和三大生产基地,潍坊、成都、绵阳三大生产基地新能源乘用车年产能达到24万辆,有一定硬实力。

也就是说,避免与目前最卷的细分市场硬碰硬,是此前“消失”的新能源品牌复活的机会,另一方面,就要看所涉及的相关细分市场有多大潜力了。

“消失”的品牌复活,是搅局者,还是无关痛痒?

新能源车市从来不缺搅局者,高合、爱驰等车企,有这个搅局能力吗?

以目前车市卷的状态来看,很难。

原因是,首先,现阶段新能源价格战逐渐趋于稳定,虽然夸大性质的营销、疯狂堆料堆配置的产品依然不少,但受利润等问题影响,整体市场有逐渐回归理性的趋势;其二,新能源车市细分市场产品价格趋于稳定,价格战趋于稳定后,当下材料成本、技术成本和供应链成本相比去年之前都更加稳定,且受产品同质化影响,各家同级产品售价大差不差,已经向燃油车当时的市场环境靠拢;第三,新能源车市逐渐形成了品牌体系,相比以前用户更注重产品间的对比,在市场发展逐步成熟后,品牌力成为用户购买新能源车考虑的重要维度。

还是以高合为例,现阶段市场需求下,继续主打劳斯莱斯、宾利、阿斯顿马丁同供应商这样的噱头大于实际用途的品牌方向,在产品力卷到极致的市场,显然不受用了。

即便是能称得上高端豪华的新能源产品,包括蔚来ES8、问界M9、理想L9等产品,也是将材料成本更多地放在性能配置的基础上,再升级功能性配置。因此新能源车能卖高价的底层逻辑,已经固化为全面的产品性能优先,包括但不限于动力系统、底盘、智驾等,奢华感次之。这与高合停留在的豪华燃油车逻辑完全不一样。

但换个角度,高合退市时,其主销的HiPhi Y降价到20万以内促销,如果是这个逻辑,以高合之前的产品力,虽然智驾还没办法进入第一梯队,但搭载基础辅助驾驶的纯电车型卖到20万以内,还是有市场需求的,即使会因为品牌小众无法走量,但会给竞品带来不小的压力。

知豆、雷丁这种专注微型车市场的品牌,有能力将微型车售价再往下拉。微型电动车成本主要受电池控制,目前CLTC续航在150km以上的纯电微型车,售价一般在3.5万元以上,而微型车市场大部分产品的续航都做到了150km以上。

目前的新规是,纯电车型征收购置税的门槛,由原先的纯电续航里程大于100km,提升到200km,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微型车的中低配车型,都要征收购置税,3万元的新车购置税大约在2500元。

引出的问题是,谁能将购置税成本省出来,谁就能在接下来的微型车市场分一杯羹。也就引发出了新的产品逻辑,进一步推出将续航150km以下的产品,以此节省电池成本,降低售价补贴购置税成本。

4月18日上市的知豆彩虹,推出了125km续航车型,售价做到了2.79万元,低于续航120km的吉利熊猫和同样120km续航的五菱宏光MINIEV。此外,另一款近期即将上市的奔腾小马,低配续航122km,价格也做到了比吉利和五菱低。

换句话说,知豆重返市场,将进一步拉低微型纯电车售价,需要缴纳购置税的情况下,微型电动车普遍售价2.5万元至3万元之间,不超过3万,是今年更合理的起售价。

结语:

并不是所有“消失”的新能源车企都无法回归市场,除了新能源最卷的15万至30万级市场不太好竞争外,其他细分市场还有机会。再加上新能源从技术应用到成本再到市场定价都趋于成熟,这给了此前过得不好的新能源车企一个更好的市场参考标准,也就是说,当下市场虽然卷,但至少可参考的目标比之前要更多更丰富,也就能帮助车企规避不少弯路。

当然,想回归新能源车市,几样与之前不变的,持续的造血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市场敏感度,缺一不可。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