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降价旋风立竿见影 新能源迫近10万辆能否一降解千愁?|汽势

汽势

2725阅读

2023-08-04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

困在销量围城,求生欲满满的车企,让7月的车市更加卷无可卷。然而,车企的悲欢并不相通,同样是降价,有人吃肉,有人喝汤,有人无肉无汤。

比如2023年2月开启的东风系率先开启降价狂潮,却并未获取预期销量,反而在市场节节败退。上汽集团7月开启的降价旋风,反倒效果立竿见影。

8月2日,上汽集团发文,7 月份销售新能源汽车 9.1 万辆,环比增长约 9.5%。其中:

五菱销量3.5万辆:

上汽大众1.3 万辆;

上汽通用 1万辆,同比增长 93%;

上汽乘用车(含海外基地)2.8 万辆,同比增长 29%。

具体到车型,大众 ID.3 纯电车型订单量突破 10000 辆,环比增长 689%。别克 E5 交付 3722 辆,累计交付达到 8340 辆;别克 E4 交付 1762 辆。五菱缤果销量20064 辆,累计销量达 81336 辆;宝骏悦销量5290 辆,累计销量达 11077 辆。

一方面,上汽总计7月9.1万辆新能源销量,其中五菱销量3.5万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五菱缤果纯电销量20064 辆,占据总销量六成以上。

上汽通用五菱在打造爆款车型上,几乎是中国车市独一档的存在。在宏光MINI EV销量神话不再的情况下,五菱缤果和宝骏悦也顺利接棒,后续还有宝骏云朵的上市。

另一方面,降价撬动市场,源自本身的产品力。这也侧面证明了不是所有降价都能带来终端销量提升,上汽为何成了,源自产品本身。

正如网友调侃“11万的ID.3眉清目秀,16万的ID.3无人问津”。终端一度传出ID.3降到 9.98万的消息,无论最终成交价格多少,降价后的ID.3开始所向披靡,7月销量破万。

老合资品牌、新势力还是自主品牌新造车,在价格同等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倾向于选择老牌传统合资品牌,这也是ID.3在降价后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重要原因。

消费者选择背后看重的无外乎几个方面,包括研发体系,如上汽通用,百年老店的研发生产体系,无论是泛亚新能源实验大楼,还是广德电池安全实验室,都是久经市场考验。此外,产能也是关键环节。上海和武汉的奥特能超级工厂,后续还有东岳奥特能超级工厂在2025年竣工。

此外,上汽集团的降价并非单一品牌车型的降价,是多个品牌都相继降价,属于集团军作战,更关键的是降价车型是市场主流产品,且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荣威MG也纷纷加入,因此,无论是声量还是整体降价的影响力,都强于其他品牌。

事实上,降价之前,ID.3销量长期在低位徘徊,今年6月仅售出了1819辆,同比下跌50%,环比也跌了28.83%,1-6月累计销量仅1.37万辆。

7月销量的取得,与一连串降价密不可分。

整个7月,上汽集团降价的讯息此起彼伏,先是ID.3车型最高降价3.7万元,售价12.59万元起,全新途昂优惠6万。7月10日,LYRIQ锐歌全系下调6万元,起售价下调至37.97万元。7月12日,MG MULAN宣布限时价11.58万起。7月14日,荣威宣布超混eRX5限时补贴最高2.4万元。

为何如此降价,至少有几个内外因素,让上汽集团做出了率先降价的决策。

首先,是上汽集团利润持续下滑,业绩承压。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汽实现营业收入7209.88亿元,同比下降5.12%;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161.18亿元,同比下降34.3%。

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06.57亿元,同比下降20.43%;净利润27.83亿元,同比下降49.55%。

其次,是全年销量目标压力。上汽2023全年计划目标600万辆,上半年卖了207万辆,仅完成了目标34.5%,相差甚远。

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上汽集团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计划达到 350 万辆。上汽集团为此举措连连。今年5月的最后一天,上汽集团在公司职工代表大会上举行了“三年行动计划军令状”签约仪式,智己汽车CEO蒋峻,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飞凡汽车CEO吴冰等当场签下军令状。

因此,要想维持月均破万的销量,势必要延续降价策略。上汽集团方面称,随着自主合资多款新能源产品的加速发力,进入三季度上汽集团新能源车销量将冲刺“月销10万”的目标。

如今,看到实效的上汽,将降价进一步扩大到燃油车多款车型。8月1日,上汽大众官方宣布,8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将对旗下9款SUV车型实行降价,单车至高综合优惠6万元。

据乘联会统计,今年6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8.8%,而主流合资品牌仅3.7%。在汽势Auto-First看来,7月是上汽集团新能源的一个拐点,要么“一降解千愁”,要么降价这剂猛药依旧不解燃眉之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