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 吉利沃尔沃合并,秋果冬收

腾讯汽车

16.3万阅读

2020-02-11

文 / 彭晃

2月10日,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车突然发布公告,宣称正在与沃尔沃汽车“探讨”重组的可能性。即将沃尔沃与吉利资产在财务上合并,整体在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显然,整合后的资产在港重新上市,是最接近现实的一步。

公告指出该交易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阐释了合作理由(合并后的协同效应),强调保持双方各自品牌的独立性。

协同和独立性的说法,貌似都很常规,但这是一种需要照顾多方利益的微妙平衡。

问题是,吉利发这样一份公告的目的和时机有何玄机?

首先在于沃尔沃的上市之路不平坦。沃尔沃已被吉利收购10年,业务早已走上正轨,并恢复自我造血功能。公司的现金流、研发团队、全球产能配置都产生了稳固的正向变化。这和在福特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但沃尔沃谋求的在瑞典上市,一直没有眉目。2018年早些时候,沃尔沃就和吉利高层,在香港开会讨论两地上市事宜。最晚在那个时候这个目标就定下来。当然,当时设想的理想方式,是沃尔沃在瑞港两地独立上市。曾有消息称,投资人和投行对估值的分歧,以及斯德哥尔摩繁琐的注册手续,让沃尔沃至今未能独立上市。

值得指出的是,不管沃尔沃的上市如何操作,主导方一直是吉利。

沃尔沃日前拿出了2019财报,该公司营业额198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8.5%;利润104亿元,微增0.8%。

其中,沃尔沃在华销量16万+,看上去不错。但在豪华品牌中间,沃尔沃打折比较多。XC60、S60、CX90,它们三者的优惠度已经达到6-12万元,牺牲品牌溢价换取市场空间,本来是吉利的拿手好戏。现在沃尔沃也是这个手段。这与中国市场内BBA和雷克萨斯的强势压力有关。

其次,吉利2019财报还没出来,比较平淡是大概率。销量136.2万辆,下降9%。其中12月份销量为13万辆,同比增39%。为了保销量,吉利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2019年上半年利润降低40%,下半年销量压力加大,利润可能会“折让“得更多一些。

2020年一开年,疫情黑天鹅一飞冲天,鸣唳响彻寰宇。今年年初所做的任何预测全都作废。虽然大家预测会有报复性反弹,但今年所谓筑底甚至反弹行情,都付诸流水。

业绩盘点不理想,前景更是黯淡(当然坏消息是对所有人的),吉利和沃尔沃选择此时放出合并上市信息,提振信心之意,是显然的。

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

虽然李书福早就承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但两家在技术上合作加深、产品研发上互相借鉴、管理和技术人才互通有无之举,有增无减。

2019年10月份,吉利和沃尔沃合并了双方发动机业务,就是明确的信号。品牌独立性要让位于双方的战略利益。此番“并表”计划,不过是又向前走了一步。

另一个问题是,异国两地上市,对吉利而言,有多少魅力可言。

虽然在港上市发行风险大、流动性比A股差,上市成本高(但比美国低),但最大的优点是注册快,审核的不确定性低。但吉利本身在港上市,此番不过是资产整合,发行和上市成本弊端就被部分抵消。而且,沃尔沃目前现金流不错,对资金的快速补充,没有太急切的需求。

当然,两地上市回旋余地更大,透明度更高,有利于吸引不同的投资者。而且,如果吉利能够登陆斯德哥尔摩股市,将在财务上率先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有利于吉利的全球战略。

吉利管理层,已经一再证明善于以资本操作实现战略级目标。在其看来,合并上市举措,将实现与沃尔沃的技术资产结合得更紧密,同时,也让自己向“跨国车企”又迈进了一步。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