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初期发展

汽车之家

1万阅读

2013-11-13

● 比亚迪初期发展(2003-2005年)
   基础设施建设/“逆向研发”造出F3

    比亚迪汽车成立之后,公司迅速确立了3个发展业务: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与此同时,以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开始迅速建立工厂和检测基地,分别在西安建立了产能为20万台的比亚迪汽车生产线;在深圳成立了比亚迪销售公司;收购北京吉驰汽车模具公司,建立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模具制造中心;在上海建立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该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碰撞实验室、道路试验场、底盘实验室、综合环境实验室等。

    最初1-2年内,比亚迪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车的研发上,当时推出的产品就只有福莱尔一台,大家都知道福莱尔川汽车遗留下来的产品,当时比亚迪并没有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就以“经济型精品家轿”的概念将其推出,主攻5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

    对于福莱尔这款产品,说实话当时甚至连王传福自己都不喜欢,认为这是一款“闭门造车”的产品,根本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当然在比亚迪生产的2年里的成绩也可想而知。为了树立“造世界水平的好车”的目标,坊间还有王传福痛砸福莱尔的传闻。

    当然要想在短时间内造出“好车”并不容易,比亚迪采用的方法就是“逆向研发”,比亚迪并不避讳这种生产方式,甚至每年都会花数千万元购买各个品牌的全新车型进行拆解学习,奔驰、宝马、雷克萨斯、丰田、本田,应有尽有。

    其实这种“逆向研发”的方法并不是比亚迪针对汽车产业独创的,而是传承自电池产业,早年间王传福也是这样建立了电池的第一条生产线,当时一条最先进的三洋全自动电池生产线需要数千万元,不过比亚迪全部创业资金只有250万元,于是王传福便通过拆解改装,只花了100多万就建成了一条一样的生产线。

    另外比亚迪还推崇另一种造车理念就是“人海战术”,王传福经常援引这样一个例子:“我们经常这样算账,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雇佣工人,2万元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

    就是在这样的“研发”背景下,1年多后的2005年,第一款真正为比亚迪打开汽车市场的F3车型诞生了(相关阅读:试驾比亚迪F3),这款车型最大的亮点除了外观和丰田花冠几乎一致以外,还有就是其低廉的价格--仅售7.38万元起。另外,比亚迪还开创了“分站上市”的“精准营销”策略,这种策略的出发点是产品的服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即在当地必须有足够多的经销商网络,只有达到了标准才会允许F3在当地上市,到2006年比亚迪F3在北京上市时其全国就拥有近500个服务网点,300多个销售网点。

    其实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为什么比亚迪能够把价格压的这么底,甚至在上市几年以后F3的最低起步价仅为5.29万。“逆向研发”是一个原因,基本上逆向研发比正常从0开始研发能给比亚迪省下1/3的研发经费。

    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比亚迪“亲力亲为”。这个怎么理解?世界主要汽车厂商一般都会把配件配套化,外包比例很大,以提高效率、分散风险,与很多车厂不同的是,比亚迪却反其道而为之,在对原车拆解之后,就用北京比亚迪的模具厂等配套自主生产零配件,按王传福的话说,除了轮胎、玻璃和少数的标准件外,比亚迪几乎所有的配套产品如:减震器、座椅、车灯、雨刮器等都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由自己生产。那么这样做的好处在哪?第一,就是掌握核心的技术。第二,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通俗点说就是比亚迪的低车价均是从这些零部件上省下来的。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