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收编菲斯克 万向电动或借鸡生蛋?

汽车商报

9255阅读

2014-02-20

鲁冠球收编菲斯克 万向电动或借鸡生蛋?

美国当地时间2月15日,菲斯克竞购案终于水落石出,同为中国买家,鲁冠球与他的万向集团最终以超过预期的1.492亿美元的竞标价格击退李泽楷,笑到了最后。

“拍卖程序远远超出了之前预计的时间表,外界曾传言李泽楷势在必得,但没想到万向最终将菲斯克收入囊中。鲁冠球可以去圆他的造车梦去了。”2月16日晚,一位长期关注菲斯克动向的行业分析人士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

虽然鲁冠球重金收下菲斯克已是板上钉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依旧迷雾重重:作为被收购的一方,已经奄奄一息的菲斯克未来命运将会如何?在此之前,菲斯克对外宣称的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并公告的、价值不菲的108项“技术专利”又有多少能为鲁冠球所用?万向的电动车项目最终是否会以菲斯克的名义正式进军中国新能源市场?

1.492亿美元的胜利

1月11日,万向集团宣布加入菲斯克竞购事宜,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令矢志收购菲斯克的香港富商李泽楷如坐针毡:只有混合动力控股公司(Hybrid Tech Holding LLC,李泽楷为收购菲斯克所创)一家收购方的情况瞬间变成两虎相争的局面,使得李泽楷收购菲斯克的几率从100%一下降到了50%甚至更低。为了最终的胜利,李泽楷不得不将收购金额从2500万美元增至5500万美元,这个决定令外界一片哗然,甚至再次引发了舆论关于“菲斯克到底价值几何”、“中国企业是否再次遭遇海外收购陷阱”等话题的讨论。

汽车商报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得知,按照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破产法院原计划的时间表,菲斯克资产拍卖将于当地时间2月12日(周三)在纽约举行,2月13日由菲斯克发布获胜者名单,2月14日由法院听证批准。但直到当地时间2月15日凌晨,汽车商报记者依旧没有看到菲斯克的归属。

当地时间2月15日晚些时候,汽车商报记者经辗转获悉,经过三天两夜、总共19轮的激烈拉锯战,万向集团最终以1.492亿美元的报价将菲斯克纳入麾下,但其中并未包含菲斯克的商标及品牌Logo。据汽车商报记者了解,在这份报价中,包括1.262亿美元的现金、800万美元的债务补偿款以及万向关系企业的部分普通股权。当地时间2月18日(周二),美国法院正式宣布菲斯克资产拍卖的最终获胜方为万向集团。菲斯克竞购案最终尘埃落定。

“菲斯克从一开始就着眼于‘求财’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事实证明,在这场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金元游戏中,起初志在必得的李泽楷虽然在竞购过程中数度提高报价——5500万美元只是起始价格——但无论他的最终报价是多少,仍旧没能打动菲斯克;所以,鲁冠球的1.492亿美元一方面满足了待价而沽的菲斯克,另一方面也足以让李泽楷知难而退。在这场较量中,与鲁冠球相比,不管出于何种考虑,‘小超人’李泽楷还是显得不够‘大方’。”2月15日晚,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分析人士略带调侃地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但是,作为一家苟延残喘的小众汽车制造企业,菲斯克是否值得鲁冠球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未来他到底能在这家企业身上得到怎样的回报,现在并不能妄加判断。”


鲁冠球收编菲斯克 万向电动或借鸡生蛋?

美国当地时间2月15日,菲斯克竞购案终于水落石出,同为中国买家,鲁冠球与他的万向集团最终以超过预期的1.492亿美元的竞标价格击退李泽楷,笑到了最后。

“拍卖程序远远超出了之前预计的时间表,外界曾传言李泽楷势在必得,但没想到万向最终将菲斯克收入囊中。鲁冠球可以去圆他的造车梦去了。”2月16日晚,一位长期关注菲斯克动向的行业分析人士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

虽然鲁冠球重金收下菲斯克已是板上钉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依旧迷雾重重:作为被收购的一方,已经奄奄一息的菲斯克未来命运将会如何?在此之前,菲斯克对外宣称的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并公告的、价值不菲的108项“技术专利”又有多少能为鲁冠球所用?万向的电动车项目最终是否会以菲斯克的名义正式进军中国新能源市场?

1.492亿美元的胜利

1月11日,万向集团宣布加入菲斯克竞购事宜,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令矢志收购菲斯克的香港富商李泽楷如坐针毡:只有混合动力控股公司(Hybrid Tech Holding LLC,李泽楷为收购菲斯克所创)一家收购方的情况瞬间变成两虎相争的局面,使得李泽楷收购菲斯克的几率从100%一下降到了50%甚至更低。为了最终的胜利,李泽楷不得不将收购金额从2500万美元增至5500万美元,这个决定令外界一片哗然,甚至再次引发了舆论关于“菲斯克到底价值几何”、“中国企业是否再次遭遇海外收购陷阱”等话题的讨论。

汽车商报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得知,按照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破产法院原计划的时间表,菲斯克资产拍卖将于当地时间2月12日(周三)在纽约举行,2月13日由菲斯克发布获胜者名单,2月14日由法院听证批准。但直到当地时间2月15日凌晨,汽车商报记者依旧没有看到菲斯克的归属。

当地时间2月15日晚些时候,汽车商报记者经辗转获悉,经过三天两夜、总共19轮的激烈拉锯战,万向集团最终以1.492亿美元的报价将菲斯克纳入麾下,但其中并未包含菲斯克的商标及品牌Logo。据汽车商报记者了解,在这份报价中,包括1.262亿美元的现金、800万美元的债务补偿款以及万向关系企业的部分普通股权。当地时间2月18日(周二),美国法院正式宣布菲斯克资产拍卖的最终获胜方为万向集团。菲斯克竞购案最终尘埃落定。

“菲斯克从一开始就着眼于‘求财’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事实证明,在这场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金元游戏中,起初志在必得的李泽楷虽然在竞购过程中数度提高报价——5500万美元只是起始价格——但无论他的最终报价是多少,仍旧没能打动菲斯克;所以,鲁冠球的1.492亿美元一方面满足了待价而沽的菲斯克,另一方面也足以让李泽楷知难而退。在这场较量中,与鲁冠球相比,不管出于何种考虑,‘小超人’李泽楷还是显得不够‘大方’。”2月15日晚,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分析人士略带调侃地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但是,作为一家苟延残喘的小众汽车制造企业,菲斯克是否值得鲁冠球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未来他到底能在这家企业身上得到怎样的回报,现在并不能妄加判断。”

万向的“收获”

2月7日,就在鲁冠球成功收购菲斯克的一星期前,彭博社刊载了一篇名为《菲斯克“遗体”引发专利争夺战》的文章,聚焦于菲斯克的专利价值问题。该文章转述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Szakaly的评论:“中国企业竞购菲斯克不是为了制造汽车,而是为了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产权。”

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数据库,菲斯克具有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进气格栅设计、翼子板通风口涉及等18项专利。而Banner & Witcoff律师事务所的专利律师Charles Shifley则对外表示菲斯克至少还有近20项涉及铝制车身、太阳能汽车技术专利正在申请当中。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菲斯克申请并公告的专利有108项,其中唯一专利族(unique patent families)34项。

不仅如此,此前美国顶尖知识产权研究机构Envision IP的创始人马奥林沙(Maulin Shah)也对菲斯克的专利价值有所研究。据报道,他在给某专业媒体的一封电子邮件中指出,菲斯克最有价值的专利是3项“与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系统直接相关”的实用专利,此外与车用太阳能电池板有关的2项专利也“颇有价值”。

“这些专利在日益增长的替代能源市场十分抢手,有不少潜在买家迫切希望能够将其收入囊中。”对此,美国专利律师Blair Jacobs此前也曾发表评论称,“这些专利至少能够让这些潜在的买家节省3至5年的时间与资金消耗,花大价钱购买是值得的。”

“虽然外媒极力推崇菲斯克专利未来的潜力巨大,但其中吹捧的成分到底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据现有资料来看,菲斯克确实在设计方面拥有一些专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此前菲斯克的合作伙伴、为其提供底盘核心技术和混合动力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量子技术公司已经破产,上述核心技术专利是否已经转移到了菲斯克名下并不得而知。”2月18日,行业观察者田永秋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1.492亿美元确实很高,但是如果真的能够让万向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分一杯羹的话,这个钱还是值得的。”

借壳生蛋?

虽然国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万向收购菲斯克的最终目的是将菲斯克引入国内市场分食“中国电动汽车蛋糕”,但在美国本土,鲁冠球做出的姿态始终是“立足美国、服务美国”。

此前,汽车商报曾刊发《菲斯克竞购再生变局 鲁冠球“突袭”李泽楷》一文,对万向复兴菲斯克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彼时,鲁冠球的想法是优先恢复菲斯克的生产,之后逐渐将生产转至美国密歇根工厂,并提出保证在美的就业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向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破产法院破产法官Kevin Gross“表忠心”。

“19轮竞标、耗时三天两夜、耗资1.492亿美元,鲁冠球真的会将万向与菲斯克的未来‘困’在美国?”2月18日,田永秋告诉汽车商报记者,“连特斯拉都将中国市场视为其重要的市场之一,在收购菲斯克后,万向更不可能放弃这块‘大蛋糕’。此前与菲斯克传出过‘绯闻’的国内企业包括李泽楷都曾因想把菲斯克的生产转向国内而遭到美国方面的明确反对。万向吸取了这个教训,之前并没有声张,而是先把菲斯克拿到手里。但菲斯克未来转向国内生产,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拿到国内生产,万向的萧山电动车工厂可能是一个选择。”

1月,汽车商报记者致电万向电动车萧山整车项目部,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万向萧山的电动车工厂一直都在进行生产。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从收购A123到如今将菲斯克纳入麾下,鲁冠球与他的万向集团已经具备了实现从零部件到电池、再到专用车、最终实现电动乘用车生产的技术能力。

“收购仅仅是第一步,至于鲁冠球何时能够在中国圆了他的‘造车梦’,还得看他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如何才能‘左右逢源’了。” 截稿前,在与汽车商报记者的交流中,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