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关注自动化汽车 未来成为潜在消费者

网通社

1万阅读

2016-05-30

  彻底实现无人驾驶之前,自动化汽车技术在我们日常行车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不只是一项技术,更多的是为消费者出行提供便利以及安全驾驶。但由于不同年龄段用户接受能力的差异,自动化汽车技术更偏向年轻用户的青睐。网通社根据权威机构的技术选择研究调查包括全球7900位各地消费者(过去五年中都有购买或租赁汽车的经历)对自动化汽车技术的接受程度等数据后发现,消费者对自动化汽车技术产生较大兴趣,而亮点配置如夜视功能、智能头灯、盲点监测功能等已在众多品牌车型中实现,这意味着95后中潜在用户将帮助搭载这些技术的汽车在市场中逐渐提升市场增量。

不同年龄段人群中,95后消费者接受能力最强

  传统汽车在向全自动汽车跨越时,对于技术的信任与消费者年龄段产生直接关系。对于自动化汽车的接受程度方面,超过一半的在D阶段出生的消费者(占比56%)和95后消费者(占比55%)接受程度更高。而C阶段出生的消费者对全自动技术的信任度为41%,B阶段出生的消费者信任度则为23%,而A阶段出生的消费者对全自动技术的信任度仅为18%,只有少数人可以接受。[A阶段(1946年之前出生),B阶段(1946年-1964年间出生),C阶段(1965年-1976年间出生),D阶段(1977年-1994年间出生),和95后消费者(1995年-2000年出生)]。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年代的消费者都考虑到自动化汽车技术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隐私和系统被黑客攻击、劫持或车载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无论是车辆或系统本身)。

  相当于C阶段出生的消费者两倍、B阶段出生的消费者以及其A阶段出生的消费者五倍,D阶段出生的消费者和95后的车主表现出了对特定可供选择的车辆类型的兴趣,比如车辆共享/共同所有权、基于旅行的所有权和需求车辆。车辆共享/共同所有权是指车辆所有权和使用权由一群人共同享有,这些人的目标是使费用和效用最优化的。基于旅行的所有权是指在确定的价格上,根据用户的需求灵活使用车辆的所有权。需求车辆是通过移动APP在几分钟内共乘一车的可能(例如Uber优步)。无人驾驶车辆是当车辆自动驾驶时,通过自动化驾驶,利用预先设定的目的地来提供行驶路线。

  针对消费者对自动化汽车技术的接受程度,还额外做出市场调查,主要包括定价不高的安全性配置、错误价位的好配置——夜视功能以及最没吸引力的配置,可以清楚的发现消费者可以接受基本项自动化汽车技术,而较为高科技的自动化技术落实到市场上售价较高,原本有兴趣的消费者反倒因为价格的因素接受人数减少,而当其降价时有兴趣的消费者又得到增量。

  根据权威机构的技术选择研究显示,消费者对搭载自动化技术的汽车信任度存在严重的年龄依赖性。相对于年长的消费者来说,年轻消费者对该项技术更具信心,其中95后消费者接受能力最强。消费者对于自动化技术的信任是迈向自动化汽车未来的关键。

  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于自动化技术最感兴趣的性能包含全自动汽车的基础技术,比如雷达、传感器、光探测和测距(LIDAR)。最吸引消费者的汽车技术特性则包括智能车灯、夜视、变道辅助系统、堵车辅助系统、医疗紧急停车辅助系统、智能路口和预测车辆控制。

  

配备夜视系统的车型
品牌 车型 夜视屏位置 夜视原理 优点
奔驰 S级 仪表盘正中 红外线+传感器成像技术 可检测到行人、车辆行驶轨迹
E级 中控显示屏
宝马 7系
5系
奥迪 A8 仪表盘正中
A6
凯迪拉克 CT6 中控显示屏
红旗 H7
比亚迪 思锐 抬头显示
制表:网通社 Internet Info Agency

  从众多自动化汽车配置中选取最受欢迎的当属夜视功能,极大的提升了在夜晚道路行驶的安全。目前,主要普及夜视功能的汽车多数为豪华品牌,包括奔驰S级奔驰E级宝马7系宝马5系奥迪A8奥迪A6以及凯迪拉克CT6。但这并非豪车的专利,自主品牌中红旗H7、比亚迪思锐也同样拥有。面对年轻消费者(95后接受程度最高)人群的增多,未来搭载这些自动化技术的汽车其销量也有望进一步攀升。

  总结:自动化汽车技术的增多为消费者用车带来新的体验,从消费者人群中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接受能力较强,然而未来这些年轻人将快速增加汽车市场的保有量,自动化汽车技术在市场发展前景尚好。面对这些主力人群,需研发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特点配置应用到整车,售价也要合理表明,这样自动化汽车将迅速打开市场。抛开整车驾驶感受等情绪因素,诸多自动化技术可带来极大的安全保护,而这也是消费者着重考虑并接受自动化汽车技术的原因之一。(网通社 2016年5月30日 北京报道)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