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启示录:万能的车头设计“公式”

汽车之家

8102阅读

2017-03-28

1

正当道的“大嘴”格栅

  [汽车之家 设计殿堂]  作为每年国内车展“压轴戏”的广州车展刚刚结束,轮番亮相的新车让人目不暇接。想要在“佳丽”云集的舞台上脱颖而出,是否拥有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脸庞”至关重要。因此,在这至关重要的“脸部修饰”问题上,各家车企的设计师们可谓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创造、颠覆、再创造的过程,其隐藏的思路、技巧值得我们思考,车展这样一个集中展示的舞台有利于我们对比、揣摩,给予我们对近期汽车前部设计趋势的一些启示。

汽车之家

■ “顽疾”犹在

  宽大的舞台、硕大的照射灯、靓丽的车模以及精心的擦拭,让站在车展这个舞台上的新车各个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而这个绝佳的舞台也令车型之间设计的区别或者说设计上的共同点得以集中展现。在车展上逛过一圈后,我们有了下面的想法。

上汽通用凯迪拉克 凯迪拉克CT6 2015款 基本型

  中国品牌经过了数年的发展,实力得以增强,但实事求是的说,目前仍有部分车企在模仿、借鉴,那么,有没有一些可以被称作成功公式一样的设计元素,可以被这些尚且弱小的设计团队加以利用,打造出一款成功或者说不功不过的作品呢?

众泰汽车 众泰SR7 2015款 基本型

  我们经常说现代汽车设计的优秀与否不仅仅是设计部门的责任,更是设计团队与工程团队沟通,甚至是上升至品牌价值、溢价能力层面的原因。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有着鲜活的例子。

汽车之家

  就像上面展示的那样,对于野马汽车、陆风、众泰这些中国品牌而言,设计上的薄弱是其较少推出自家新设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是品牌影响力的弱势,令他们无法从容推出属于自己的设计,因此选择了抄袭、借鉴这条“捷径”。当然,这样的方法危害之大属于老生常谈的问题了,那么,通过在车展上观察成熟品牌的设计,能否找到一个可以帮助它们取得成功,或者说做出一个不功不过设计的万能公式呢?下面,这些元素就是我们车展过后总结的心得。

■ 元素一:“大嘴”进气格栅

  我们总说潮流、时尚是轮回的,谁是第一个设计“大嘴”进气格栅已不可考,不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进入21世纪后,一股“大嘴”进气格栅设计风潮再起,直至今日这种能够吸引人眼球的设计仍旧称得上是炙手可热。

北京现代 领动 2016款 基本型

  第一个设计出“大嘴”进气格栅的设计师或者说推出这种设计的厂家已较难考证,不过当我们翻开近些年的汽车设计史册,却可以很容易的寻得近些年这股设计风潮的引领者,它竟然是以死板著称的“德国人”。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成功的设计固然可以推动品牌前进,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新车型发布时这些经典设计亦需要谋求精进。在经典上“动刀子”需要在不破坏精髓的情况下,让人们接受新事物,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次,奥迪似乎也陷入了困境。

奥迪(进口) 奥迪Q7 2016款 45 TFSI 技术型

  审视奥迪最新一代的进气格栅设计可以感到设计师希望从中为整体造型添加硬朗的效果,由此为车头勾勒出一幅棱角更加分明的效果,不过当这种硬朗与圆滑车体发生碰撞的时候,人们的评价就出现了褒贬不一的情况。也正是因为“大嘴”格栅在更新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不少品牌都开始对此进行改变。中国品牌亦是这些求变的品牌之一。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雷克萨斯 雷克萨斯CT 2014款 CT200h F-SPORT 单色

重庆力帆 力帆X50 2014款 1.5L CVT尊贵型

  作为“大嘴”设计的始作俑者对此进行改变都如此费力,那么身处这股浪潮中的其他厂家对其改变之难可想而知。更何况经过多年的洗礼,人们对于“大嘴”进气格栅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继续简单模仿这种设计显然不再能勾起人们的注意力。当然,聪明的设计师们亦有其他办法。

2

方兴未艾的贯穿设计

■ 元素二:分体式进气格栅

● “大嘴”格栅已过时

  “大嘴”进气格栅虽然可以帮助车头显得更为夸张,便于吸引人注意力,不过这种造型可供修改、变动的部分很少。当自家产品更新或者推出新产品时,雷同的设计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此外,在众多车厂都采用这样设计的时候,品牌辨识度会受到影响,因此,设计师们都在求变。在这些对流行设计进行再创造的设计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中国品牌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改变。

比亚迪 宋 2016款 2.0TID 自动旗舰型

比亚迪 唐 2015款 2.0T 四驱旗舰型

三菱(进口) 欧蓝德(进口) 2010款 劲界 3.0 精英GT版

三菱(进口) 欧蓝德(进口) 2013款 2.4L 四驱豪华导航版 7座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 元素三:贯穿式设计

● “大嘴”过后的新趋势

  如果说,分体式的进气格栅仅是大嘴进气格栅的某种变化,那么下面要说到的这种设计趋势可以说是另一种欺骗人视觉的魔术。当然,新设计的引用总要让观察者有个接受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次车展上,部分厂家开始用概念车展示全新设计理念,这也算是试水的好办法。

上汽集团 Vision-R 2016款 基本型

  用线条制造拉伸感?您真的没有听错。线条不仅能够制造拉伸感,甚至还可以表现动态事物,这并非是教材课本上,对线条描绘能力的夸大其词,在其他的领域中,通过线条、色块描绘运动物体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并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

汽车之家

  或许,敏感的您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设计思路其实并不仅仅出现在艺术领域,我们日常生活用得到的不少事物中亦有体现。比如手机、首饰、服装等不同领域的设计。

汽车之家

  前面提到的概念车似乎距离我们还有些遥远,其实在量产车上,早就出现了利用线条制造视觉效果更宽的手法,并且这样的手法大有取代“大嘴”格栅成为最新汽车设计浪潮的趋势。当然,这种设计手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亦存在一个精进过程,只不过你我平时并未留意罢了。

一汽-大众 高尔夫 2016款 1.4TSI 自动旗舰型

  横向线条的应用从一汽-大众第一款国产高尔夫也就是第4代高尔夫上便已开始,只是当时大灯组造型较圆润,整体没有贯穿感觉。到了第6代高尔夫时期,灯组变得更硬朗,此时进气格栅部分横向线条与之搭配更为自然,不过贯穿感仍不强,到了最新一代高尔夫的造型设计中,灯腔内增加了横向线条,并与进气格栅上的横向线条相互延伸,因此整个车头看起来明显更宽,这便是横向线条应用的例子。

汽车之家

  进气格栅与灯腔内线条的融合绝不仅是直线相连这么简单,或者说这样的方法仅仅是初级水平,更为高级的方法是视觉感受上的连贯以及由此带来的宽敞感。相比于上面提到的线条直接相连的方法,这种衔接与过渡更加隐性,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观察者视线或者说观察者脑中对车辆宽度的理解。

东南汽车 翼神 2015款 2.0L CVT旗舰版

  虽然营造延伸感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将进气格栅与灯组内线条制造出关联性得到的,但细心观察车展上的展车便会发现其也存在区别,有的进气格栅与灯组间会被保险杠隔开,有的则会直接相连,而这并不仅仅是设计师的抉择,还有工程团队的判断。

3

新问题的诞生

● 新问题的诞生

  延伸式的灯组、进气格栅设计虽然有利于设计师营造更为宽大的车头效果,不过这对加工、制造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为了保证延伸感,不同零件间线条的搭接要尽量连续,在车展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上汽集团 Vision-R 2016款 基本型

观致汽车 观致5 2016款 1.6T 高配版

  通过上面的对比图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草图以及概念车上延伸感十足的贯穿设计应用到量产状态时,可能会存在面差较大的情况。这就需要设计团队与工程团队进行沟通,在不放弃贯穿设计的前提下,适当修改设计方案,工程团队加以改进,尽力达到预想效果,因此也就诞生了下面这类灯组与进气格栅间使用装饰物衔接的解决方案。

东风雪铁龙 爱丽舍 2015款 质尚版 1.6L 自动豪华型

  也就是说,同样是令车辆获得延伸感的设计,当成本以及制造环节允许的情况下,直接相连法视觉效果更优秀,而当上述原因可能阻碍设计师想法的时候,将进气格栅与灯组适当保留一定间隙并用饰板覆盖的方法也可帮助设计师营造类似效果。 

■ 元素四:细节

  在看过了普通的设计手法后,让我们看些进阶设计手法。它没有“大嘴”格栅或灯组线条延伸感那样容易被发现,这是一招当观察者走近车辆会给予他们惊喜的细节。

汽车之家

东风悦达起亚 起亚K4 2015款 1.8L 自动GLS Special

长安标致雪铁龙 DS 4S 2016款 基本型

  组成格栅的一个个小单元随着车辆级别不同发生改变、6边形进气格栅、镀铬装饰等方法都早已有之,其中的细节设计却往往更不容易被观察者注意。相比于上面说到的在进气格栅上“大动干戈”的设计手法,它们显得有些过于细腻,不过想要最终攻陷消费者的心,往往正是需要这些不经意的细节。 

汽车之家

全文总结:

  随着近些年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设计早已不仅是美与丑的权衡,功能性开始慢慢的融入其中。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设计与工程部门的博弈或者说均衡成为了一款产品成功与否的因素之一。对于车辆前部设计而言,展现力量感、突出科技感、营造夸大的效果是不同项目之中需要满足的不同要求,对于不同品牌而言,没有一个准确的公式或者说元素可以被应用,帮助设计师完成一款不功不过的法则。目前看,成功作品之间共同的法则似乎多是远看很简洁,近看有细节这样的指导思想。那么,在您心中,车头部分设计公式到底是什么呢?(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

相关链接:

  功能与造型转化 车展观“栅”聊设计
  http://www.autohome.com.cn/tech/201505/871496.html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