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于氢?详解N Vision 74未来现代汽车模型

汽车网评

17.7万阅读

2022-11-17

作者/编辑:小勒

关于未来汽车行业未来方向是什么,在十几年前的答案可能是内燃机。而在“双碳”成为了车企们的共同目标后,传统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已经是不容辩驳的行业发展趋势,孰优孰劣决定了能否在这场变革中生存还是毁灭。

整车厂钻研三电核心技术,电池厂深耕固态电池,每个企业都展示着对未来行业趋势的预判。

入华20年的现代汽车目前也正面临重要转型节点,而它近期也透露了对于汽车行业未来方向的答案——氢能源领域。

现代和丰田,可以说是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充满热忱的品牌了,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现代汽车根据中国法规标准开发的NEXO中国版、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重卡XCIENT Fuel Cell,和HTWO品牌氢燃料电池系统等氢能产品、氢能技术以及氢能生态集中亮相。向我们展现了现代汽车在氢领域的未来构建。

车企为何选择氢领域?

现代汽车染指氢领域之久,相信业内外人士都有目共睹。在氢燃料电池中,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电、热和水。储存在储罐中的氢气在进入燃料电池堆时被分解成质子和电子。燃料电池中产生的电子流提供驱动电动机的电力,质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反应,产生热量和水蒸气。

虽然电池电动汽车(BEV)的好处是众所周知的,但FCEV也提供了多种好处。除水外,FCEV不会产生任何排放物。FCEV甚至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燃料电池堆需要净化的空气,空气过滤器去除微粒并将净化的不需要的空气释放到环境中,因此排放的空气比最初吸收时更清洁。氢燃料电池也非常高效:它们在纯发电方面的效率为50%至60%,在利用产生的热量方面具有80%至90%的效率。此外,FCEV也是电动汽车未来有吸引力的能源,因为与BEV相比,FCEV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短的加油时间。

虽然现代N Vision 74使用氢电混合动力系统,但其系统配置与传统的氢燃料电池或电池供电的电动汽车不同。与现有的FCEV不同,FCEV使用集成氢燃料电池堆直接向发动机供电,N Vision 74具有高容量电池的附加组件。这有助于通过将电池保持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来改善电池的峰值负载,确保均匀的能量输出。

N Vision 74的架构 

为了分析电气化时代的日常适用性和乐趣因素,N Vision 74的驱动系统专为赛道条件下的高耐用性和快速充电而设计。工程师们开发了一个协作系统,以便两种不同的能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协同工作。Vision 74氢燃料电池堆安装在前部,而T电池直接安装在驾驶员后面,以降低高度和重心。虽然电动汽车较低的重心无法完全弥补额外的重量,但它具有显着的优势,例如更好的牵引力和更低的滚动倾向。

在后轴上有两个强大的电机,用于每个后轮的独立驱动,它们共同产生500 kW。上面是两个2.1公斤的氢气罐。N Vision 74内部开发的系统集成和控制软件的开发比普通电动汽车先进得多,并且与现代XCIENT燃料电池卡车的开发有更多共同之处。

双重充电提供灵活性 

电池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单独运行。当不需要全功率时,燃料电池为汽车提供动力。当需这种混合动力系统的双重充电为工程师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氢气系统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充电,可用于在车辆运行时为电池充电。电池-电力驱动系统确保车辆即使在没有氢气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完全功能。

功能美学:冷却和空气动力学 

N Vision 74采用复杂的冷却系统,可实现高效的气流和高性能的最大冷却。这在赛道适用性和低发热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平衡。燃料电池、电池、发动机等部件的布置,设计成三个独立的冷却通道。这样可以在各种驾驶情况下优化能源效率。

外形服从功能:冷却元件,如N Vision 74独特的散热器格栅以及侧面和后通风口,完全融入空气动力学设计中。此外,车辆前轮上的空气阻雷器将横向气流引导到大型冷却入口,以安排电力推进系统的热管理。

该设计还允许更好的空气动力学。侧裙板的形状和受赛车运动启发的扰流板在后部产生下压力,而空气动力学轮辋设计则在空气动力学效率和性能之间取得平衡。

N Vision 74在后发动机上配备了VCU(车辆控制单元)系统,该系统采用扭矩矢量技术。现代工程师为扭矩矢量分配系统开发了自己的控制软件,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虚拟限滑差速器。该VCU系统为N Vision 74量身定制,支持e-TVTM(双电机电子扭矩矢量),以改善每个后轮上的235 kW电机的转弯。它可以精确、快速和独立地控制左右功率分配和扭矩,以适应不同的驾驶条件。最佳的操控性和牵引力增强了转弯体验,使其非常适合赛道,并确保驾驶员能够真正体验汽车的特性。

汽车网评:对于氢领域而言,碍于投入成本大,落地周期长,这成为了绝大数车企将其委弃的诱因之一。不论是现代汽车的“全方位氢能解决方案”,亦或者N Vision 74的氢混汽车,现代集团用行动践行“双碳”目标,当然我国氢能领域也在发力,相信在未来,在众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早日构建氢能社会。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