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与奥迪“梅开二度” 成新合资流行范本丨汽势焦点

汽势

2913阅读

05-21

汽势Auto-First丨杨璐

5月20日恰逢中国节气里的小满,当浪漫与圆满相逢,怎么看都是一个适合相聚的日子,上汽和奥迪也选择在这个时刻,揭开了共同打造全新电动平台的大幕。

在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上汽与奥迪宣布联合开发专注中国市场的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上市,首批三款纯电动车型将覆盖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

此次合作项目由来自奥迪的宋斐明(Fermín Soneira)担任CEO,他此前是奥迪汽车股份公司A级到C级细分市场电动车型系列负责人,在大众汽车集团工作了25年。他自称从小就痴迷汽车,进入奥迪工作的那一天就是他汽车梦想实现的那一刻。如今,当合资车企发展到新阶段,宋斐明挑起的是上汽奥迪智能纯电的梦想。

事实上,双方在去年7月签署合作备忘录,经过十个月的磨合,正式的合作内容终于揭晓。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透露,“双方已有一年的时间酝酿此事,在我们这个体系里面已经是非常快的。我跟奥迪的同事说,你们已经不是德国人了,至少是大半个中国人。”

从大众和小鹏到Stellantis和零跑,不得不说中国市场是跨国巨头实施电动化战略的最佳修炼场。

宋斐明认为,二者达成合作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市场。首先,奥迪已制定了全面拥抱电动化的战略,中国市场会给奥迪广阔的发挥空间;其次,中国消费者对高端汽车有着比全球其他地区消费者更高的期待。

通过合作,奥迪可进一步扩展在华纯电动车型产品组合,加速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转型发展。

在贾健旭看来,中国市场对奥迪的重要性可以从三方面体现出来:第一,最好的电动化零部件企业现在都在中国;第二,最快的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在中国,包括座舱数字化、智能底盘、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第三,中国消费者除了把车作为出行工具以外,已出现第三空间的概念。

“有两个德国人坐在一辆电动车里面看球,这在德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中国发生的概率很高,一颗种子在这个(适宜的)土壤里才能发芽,我觉得很重要。”贾健旭举例道。

与此同时,奥迪认为上汽集团有中国最好的零部件的体系,有最好的电动化的合作伙伴,具备奥迪达成目标的土壤。而上汽和奥迪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8年甚至更早,2021年上汽奥迪品牌正式开启,推出了三款高端车型,在此前合作的基础上,本次合作则是对智能电动时代的全情投入。

尽管现在,还没有更多产品细节可讲。但是根据官方透露,数字化将在新平台上发挥重要价值,行使这一任务的正是上汽集团旗下的软件公司零束科技。在这场不到一个小时的演讲中,零束科技CEO李君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长,介绍了零束科技的软实力。

这家公司成立4年来,通过研发量产了零束银河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1,包括中央集中式的电子架构、预装OS的中央计算平台、智能云平台和数字化体验产品。目前有10余万辆智能车搭载该方案跑在马路上,并且在持续迭代和进化。

对于零束的技术应用与新的合作平台上会发挥什么效果?贾健旭补充说道,“以往大家听到的是大众的MQB,奥迪的MLB,我们在数字化的时代要淡化这些硬件平台的说法,更多的强调数字化平台。未来我们会有最新的软件平台和最新的中国软件生态”。

双方合作的目标也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和研发效率的持续提升。在李君看来,颠覆式创新的标志,就是它的系统成本应该降低到30%以上。现在,零束智能车解决方案实现了整车控制器数量减少一半、感知传感设备的成本降低30%,线束降低30%,整车的低压功耗争取降低50%,相当于节省了2~3度电。

赚钱是任何企业的目标,但是高端豪华品牌如何赚钱,贾健旭表示,一定用最新的技术来保证它的成本,而不是单纯的偷工减料。

此外,新平台一出,很多人会把它和PPE平台进行比较。对此宋斐明表示,竞争一定不会发生在奥迪内部,如果这个竞争存在的话,一定是共同面对市场的外部考验,对产品进行更加差异化的区分,以便更好地突出奥迪在华全面布局的优势。

对于这样的布局,贾健旭更是用“美美与共”来说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天下大同。南北奥迪互相掐架,互相去卷,毫无意义,今天是要把高端品牌重新立到更高的位置,确立豪华品牌在电动车时代的价值。

汽势观:上汽和奥迪引领新式合资形式

曾经,合资车企里中方的优势是低廉的供应链成本和劳动力等,如今,中外合作的重心向中国本土转移,看中的是资源、技术的创新能力。

新式合资关系正在流行,中方企业的作用就像贾健旭所说的,上汽集团搭起一座桥,打通的是中国优秀的汽车供应链和智能供应链,无缝链接到奥迪身上,让这个百年品牌到中国、注入中国新的生命力。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