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参与任何形式的价格战”
不少车企品牌都曾公开发表过相似的言论,但是放眼车市中,各种名义的补贴和优惠比比皆是。
影响汽车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能够影响汽车行业价格波动和走势的,历来也不过就三个节:
一是1984年首家合资车企成立,打开了中外合资生产新篇章,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
二是国产车燃油车的崛起,这个就没有具体时间,但是有一些相对有代表性的车型,比如哈弗H6,拉低了SUV车型的门槛,还有奇瑞以及比亚迪、吉利等在轿车领域的成功,让同样价格能买到更高品质的产品。
第三个节点,大概就是从23年开始,新能源车型崛起发力,渗透率不断突破,量变引起了质变,带来了燃油车的反击和新能源车型的混战。
从2023年年初开始,号角是由12万的雪铁龙C6吹响,逐渐蔓延到全行业,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巨头相继下场,从燃油品牌到新能源车型都加入了这场混战,好像不降价就错过了什么一样。当然,有的车企是真金白银的便宜,也有的车企是浑水摸鱼的降价,平时终端优惠7万,赶上全行业价格战了,它说限时最高优惠5万,网友:谢谢啊。
进入到2024年,那价格战就更白热化,为了助力新能源渗透率破50%,比亚迪秦PLUS直接干到7.98万,打出电比油低,五菱、零跑等品牌迅速跟上节奏,又带来全行业的新一轮价格调整,这一次波及的范围就更大了,就连价格坚挺的日系车,以及一线豪华甚至是超一线豪华品牌都未能幸免。
CR-V降幅近5万,谁见过这个阵仗?机油增多都没影响它月销破两万,现在也向市场低头了。雷克萨斯ES降价也达到了7万,奔驰C级和宝马3系以及奥迪A4L都跌到20万出头,不仅如此,保时捷都有打7折的车型(老款车型打折促销)……
这三个关键节点,带来的汽车价格波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是称得上转折的巨变。而其中还包含了具体的不同车型的改款换代影响,以及各自品牌影响力和地位等种种因素影响。
言归正传,继续说回价格战,其实放眼现如今,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多家车企掌舵人都公开表示过,价格战不可行、不可取。
但是一边是车企的不参与,另一边从从汽车行业发展历史来看,车型价格又在不断走低,如果不参与,价格如何下调?价格战不可取不可行,为什么遍地的变相优惠政策和补贴?
我们先来搞明白,价格战有三种,不可取的只有一种价格战。
一种是物不美但价廉;
一种是价不变增质,也就是同价质更优;
还有一种最为常见,就是同质价更低。
车企品牌不倡导的正是第一种,简单粗暴的价格战的确不可取。
产品往往具备物谈不上美,但价格更低的特性。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当年的“宝骏”等品牌,车市但是还有更多的“宝骏们”,产品实力不够硬,但是胜在价格低,一时间也是收获了不少高销量爆款,但它们的命运也很直观,就是昙花一现,逐渐被淹没在车市中,被消费者淡忘。你看宝骏现如今推出的新车,哪怕价低,产品质量也不敢打折扣了。
所以这一点也正和国内外的车企发言人观念不谋而合,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并不能引导车市欣欣向荣,反而会导致偷工减料等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情形出现,不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对消费者来说,也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发生,相信很多人都宁愿多花一点钱,也要买一个放心和安心,毕竟汽车价值不低,且不是快速消耗品,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是十年八年都要面对它。并且汽车在家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质量不过关,存在风险和隐患,也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出行安全。
而现如今车市的价格战,降价狂潮,显然是第二种和第三种为主的价格战,或者可以称它们为“价值战”。一味的低价并不能换来长远发展,以为低价是便宜了消费者,其实消费者本身角度也更倾向于产品质量过关的车型,在此基础上再谈价格,合理的高价并不一定会迎来消费者的反感,你看问界M9和理想的L8和L9销量也都不差。而一味的追求低价,也并不一定能博来消费者的眼球和关注,一定要是质优的基础上再给出合理范围内的低价,消费者一定会格外追捧。
有人说,车企也不是傻子,不可能赔钱卖。
没错,老话说了,买的不如卖的精。汽车行业飞速发展至今,技术的提升,材质用料的改进,造车成本的降低,种种因素影响,车型价格走低也是必然的,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所以不是所有的价格变低的车型都是恶意竞争,反倒正因为这些追求质量不断提升技术,颠覆行业的产品,问世的同时,引导技术和质量的竞赛同时,还能以低价产生鲇鱼效应,带动全行业的改革和转变,比如比亚迪。
从7.98万的秦PLUS,到现如今的DM5.0系统,每一件代表车型,每一项技术的推进和普及,都是带动了行业的稳健有序的竞争和发展,还切实的把价格打了下来,让消费者同样的预算能买到更高级别更出色体验的产品。
作为消费者,也想说一句,这样的价格战多来一点,这样的价格战才是真的便宜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