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利润低的困局,中国品牌该怎么破?

从上半年到下半年,各大车企经常大喊“压力大”,既要打价格战,又要时刻盯着销量,关键是钱还比以前赚得更少。尤其是一众中国品牌,一算下来,单车利润依旧很低,而且差点就要亏本卖的地步。

2024年上半年的中国品牌单车利润排行榜,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经看过。通过榜单能发现,即使是中国品牌当中单车利润最高的长城汽车,其单车利润也仅为1.28万元,比很多来自海外的车企都要低。而部分中国品牌销量确实并不低,单车利润却依然不算很高。

尽管各大中国品牌近年凭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口,彻底改变了过去以合资品牌为主导的市场格局,但在赚钱盈利这件事情上,实际差距还是不能不正视。

有观点认为,这是盲目发起“价格战”所导致的后果,而较低的单车利润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导致工人工资待遇下降,向供应商压价等一系列次生问题,甚至疑似存在“偷工减料的不良行为。

当然,这种观点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归根到底,如今国内汽车市场已经处于消费者占主导的地位,也就是供大于求,降价则成为必然的趋势,市场“无形的手”力量强大,并不是靠企业一两句抱怨就可以改变。

议价能力从来都是靠竞争才能争取回来,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一向与海外不一样,不仅容纳大量来自海外的汽车品牌,还有大量的中国品牌,车企与品牌的数量远超海外任何一个国家及地区。在这种局面之下,市场不可能不内卷。

因此,近年来已有不少品牌已经被中国市场淘汰,不管中国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有,有人或许感到惋惜,认为“恶性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但如果从客观的视角来看,那些被淘汰出局的所谓“良币”,本身就没有认真思考怎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一直忽视自身的内部问题,最终才会从市场上消失。

就以铃木为例,直到退出中国市场,并没有能拿出尺寸适合市场需求的车型,也并没顺应市场的变化,认真设计一款适合本土化市场需求的产品,价格方面与其它日系品牌相比又体现不出竞争力,品牌也一直与“廉价”脱不了钩,最后越来越小众,沦落到退出中国市场的地步。

而国产Jeep的退出,同样也是自身的问题导致,尽管品牌知名度足够地高,本土化方面也曾投入不少,但产品始终不够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质量也一直是其短板,与合资伙伴之间更是产生了一些矛盾,最终宣告破产收场。

其实,在汽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汽车品牌退市并不少见,有的品牌甚至直接消失,像宝沃、萨博、水星汽车、庞蒂亚克等等,都是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败下阵来,破产、被收购兼并,最终消失。

目前中国品牌单车利润之所以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中国品牌都拼命在产品上做加法,为了获得用户的认可而不断为新车堆料,产品确实更出色了,成本自然也会增加。同时为了在技术领域更快赶上对手,中国品牌没少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资源,尤其近年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的阶段,甚至一刻都不敢松懈。然而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未必都能对等,短期内还未能取得成效。

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中国品牌这些年在品牌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如今虽然技术、品质方面虽然都有显著提升,在部分领域甚至占据优势,但不少消费者始终还是以老的观念看待中国品牌,并未能完全接受。

相比之下,很多合资品牌早就在做减法,甚至被爆出不少“偷工减料”的现象,但消费者却对这些品牌比较的“宽容”。而像特斯拉这种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品牌,更是在各方面都很“抠门”,通过高度简化的设计,精简车身上的零件,生产流程也尽可能简化,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就连广告营销都不做,对于很多留有传统造车理念的车企来说,很多操作甚至不敢想象。

事实上,特斯拉的车型在钣金做工、用料、使用体验方面都并不优秀,这些要素一旦放在中国品牌身上,绝对会被放大并批判一番。而特斯拉的质量也一直被国内外用户所诟病,参考J.D.Power发布的2023年美国车辆可靠性报告,特斯拉的分数比。但特斯拉PP100得分为242(分数越是小代表越可靠),连行业平均水平也达不到。但由于马斯克的个人魅力以及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着实够强,甚至到达某种信仰的程度,而销量表现却依旧稳定。

目前,中国品牌普遍以国内市场为重心,虽然正在开拓海外市场,但市场占比依然还不高。尽管中国汽车市场的体量足够大,但由于竞争十分激烈,品牌溢价相比那些来自海外的汽车品牌也有较大的差距。而海外的汽车品牌由于发展时间更早,部分巨头早已在世界各地占据了市场的关键地位,并且发展范围也很广,这也是中国品牌的现实差距。

想要突破单车利润低的困局,中国品牌需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发挥中国汽车的产业优势,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当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而对品牌来说,中国品牌“走出去”也是一种提升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从而逐渐让消费者改变固有的观念。

汽车网评:中国品牌背负了太多的期待,也正是这些期待促使中国品牌不断进步。未来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中国品牌凭借新能源化、智能化的先发优势,在全新的技术赛道上向海外品牌逐步追赶并超越。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