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是底线,监督需边界!比亚迪回应"常压油箱"和"车圈恒大"

电动EV
电动EV
原创

1.7万阅读

06-09

作者/编辑:陈杰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比亚迪公关处总经理就“常压油箱”和“车圈恒大”事件回应,强调技术合规是底线,恶意抹黑无用。文章指出,汽车行业竞争应聚焦硬实力和透明度,技术路线多样性是行业进步的阶梯,但同行监督需有理有据,注意边界。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靠的是技术创新和对用户的诚意。

友商们真的是不想让比亚迪闲下来啊,承压友商吵了两年的破事,又被抬到台面上争辩。

这场比亚迪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上也是火力全开,就“常压油箱”和“车圈恒大”舆论风波作出回应。

这场由技术、舆论、行业竞争交织的风波,到底藏着哪些值得细品的细节?

  • "常压油箱"事件

先来说说"常压油箱",这事儿的核心矛盾,是部分网友质疑比亚迪插混车型用常压油箱是否符合排放法规。

李云飞回应得很实在:2021-2023年用的常压油箱方案,本身是符合当时法规的;至于用户反馈的"发动机定期启动影响体验",比亚迪后来干脆全换成了高压油箱,该配件也只比原来的常压油箱贵30%,属于行业正常的升级迭代。

而有意思的是,他还提到"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插混车型也用了常压油箱"。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同样用常压油箱,为啥有的被质疑,有的没动静?是技术路径不同,还是检测标准有差异?

为何有的人就只专盯着比亚迪呢?甚至还飙出了“人咬狗、狗咬人,以及鬼吹灯“等言论。可是,即便这些人去举报了,检查部门方面也没有对比亚迪做出违规整改的任何动作,是不是说明比亚迪当时的常压油箱方案其实是合规的?

说白了,插混车型的油箱选择,本质上是车企在成本、用户体验、技术储备之间的权衡。早期国内插混刚起步,常压油箱方案成熟、成本低,不少车企都试过这条路。后来随着用户对"纯电续航更长、发动机介入更少"的需求升级,高压油箱才逐渐成为主流。比亚迪从常压切到高压,既是技术迭代的缩影,也说明法规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车企的应对其实很灵活。

恒大集团 建筑楼 123

  • "车圈恒大"事件

再聊聊"车圈恒大"。这顶帽子被扣上,源于河北某车企去年下半年开始频繁炒作"高负债""财务造假"等话题,甚至在去年底向深交所、港交所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举报比亚迪。

但比亚迪李云飞的这次回应结尾中白纸黑字写到,监督部分调查后确认比亚迪的财务没有问题,那么究竟谁才是“狗咬人”?

其实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里藏着两层矛盾:

一是同行竞争的尺度,你可以质疑技术、对比产品,但用"财务问题"这种涉及企业信誉的敏感话题煽动舆论,是否越界?

二是公众对"车企黑料"的敏感度,越是头部企业,越容易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但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

从整个回应来看,比亚迪的态度其实非常清晰,技术合规是底线,比如换高压油箱也没出现对环境造成所说的污染程度,属于合规产品;恶意抹黑没用,法律会给说法。

同时,这也折射出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个变化,过去车企竞争可能靠"踩对手"博眼球,现在更拼"硬实力"和"透明度"。

不过,这场风波也留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到底是行业进步的阶梯,还是内卷的导火索?同行监督的边界在哪里?当"爆料"变成"泼脏水",受损的到底是被举报方,还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比亚迪 4个人黑背景 大logo

  • 电动EV:

说到底,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从来不是靠"揭短",而是靠技术创新、产品力和对用户的诚意。

无论是常压油箱还是高压油箱,能满足法规、用户需求的方案都是好方案;无论是财务透明还是技术公开,经得起检验的企业才能走得远。

行业接受这些监督质疑的发声,但也要有理有据,注意边界,这样才能给出最公平公正的答案。大家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