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数据一出,这回车圈又炸锅了。
5月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231万辆,同比增长12.8%;零售193.2万辆,同比增长13.3%,在零售、批发和生产均创单月历史新高!
更震撼的是新能源渗透率再破50%大关,达到52.9%,同比增长6.2%,这意味着中国每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且纯电、增程、插混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速也是高达20-50%。
按这个速度下去,难道“油电分庭抗礼”的时代要被颠覆了吗?其背后有什么含义呢?
- 政策托底+需求升级,双buff叠满
要说这波增长咋来的?政策肯定是头号功臣。
今年“以旧换新”政策火力全开,从春节后就开始给车市添柴,商务部数据显示,5月仅以旧换新申请量就飙到123万辆,70%的购车用户都成了政策受益者。换句话说,现在买车的主力不是“首购小年轻”,而是“换车老司机”,手头有车想升级,直接换新能源,这需求可比单纯“买第一辆车”猛多了。
再加上地方车展扎堆重启,线下看车、试驾的热闹劲儿回来了,消费者攥着补贴和优惠,下单手都不抖。你看,5月新能源促销环比还涨了1.6%,达到11%,不是降价砸钱,而是增配、权益升级这些“隐形福利”拉满,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
- 比亚迪稳坐C位,新势力抢地盘,特斯拉有点掉队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品牌排位赛。
先说比亚迪,29.3万辆的零售量,直接把“自主一哥”的位置焊死了。为啥它能打?人家早把“油电同价”玩明白了:海鸥6万级纯电代步王,宋PLUS 15万级SUV销冠,汉EV 30万级高端市场也能打。更绝的是插混和纯电双路线,从A0级到C级全覆盖,不管你是买菜接娃还是跑长途,比亚迪都能给你整明白。这哪是“卖车”?分明是在给不同需求的用户“量身定制”。
再看新势力,整体份额20.5%,同比涨了4.4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卖5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挂着“新势力”标。小米SU7刚上市就冲进2.8万辆月销,小鹏G6靠智能驾驶圈粉,零跑C11用“性价比王”策略收割家庭用户……这些新玩家不玩虚的,要么靠技术亮点(比如小米的澎湃电池),要么靠场景化体验(比如小鹏的XNGP城市NOA),直接从传统车企嘴里“抢肉吃”。
反观特斯拉,零售份额3.8%,同比下降3.1个点。曾经的“销量神话”,现在有点“叫好不叫座”。Model Y虽然还能卖3.9万辆,但架不住国产新势力“围攻”:问界M7用鸿蒙座舱戳中科技控,理想L系列靠“冰箱彩电大沙发”锁定家庭用户,连比亚迪元PLUS都用“油电同价”抢了它的基本盘。特斯拉要是再不拿出点新花样(比如改改老气的内饰,或者降点价),怕是要继续“挤牙膏”了。
- 未来怎么走?增程插混要“接棒”
说了这么多,未来车市咋演变?
经常留意这两年乘联会每月增程插混变动趋势的就会发现,这哥俩好像从头到尾都在涨,而且同比增速正常起码都有一二十,多则上百。
5月的数据自然也是不出意料,在零售同比增长上,纯电22.6%,插混32.3%,增程51.5%。可以看到,纯电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插混和增程速度更快。
虽然,可能也会有质疑的声音,有的人说,增程和插混只是大多数人“从油车往电动车转型”的过渡技术,未来一定是纯电为主导的。
但随着大电池小油箱的宁德时代增程技术上车;小鹏、小米等车企也都在规划用增程车;比亚迪的插混车在全球稳稳占据第一的地位,你还觉得增程和插混这两大动力路线只是这些人口中的“过渡方案”吗?
这本来就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市场的工业制造。在村镇和停车规划不好的城市,喜欢跑长途或者有越野需求的,这些本来很多人就没什么充电条件,没有续航焦虑这对他们至关重要。
- 电动EV:
油转电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5月车市这组数据,藏着三个关键信号:政策托底稳了,新能源成主流了,新势力抢位狠了。不管是比亚迪的“全路线覆盖”,还是新势力的“场景化创新”,本质都是在解决用户痛点,从“能不能买”到“值不值得买”,中国车市正在完成一场从“量”到“质”的蜕变。
至于特斯拉?市场从来不缺“过气王者”,缺的是“持续创新者”。接下来的戏,该看谁能把用户需求摸得更透,把技术短板补得更齐了,毕竟,在“油转电”的浪潮里,只有弄潮儿,才能始终站在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