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想买车看过来,工信部这次出手,帮你避开不少坑

电动EV
电动EV
原创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工信部出手整治汽车市场乱象,发布新通知加大对问题车型的抽查力度,重点打击黑公关。新招查得更准、更狠,结果更管用,为合规车企发“免死金牌”,让消费者买车更有底。此举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让用心造车的品牌脱颖而出,未来汽车市场将更加注重“硬质量”。

最近打算买车的朋友,有个消息值得竖起耳朵听。

6月8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简单概括就是为了打击黑公关,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的抽查力度。

IMG_256

这事儿乍一听像监管常规操作,但细品里有门道。咱先唠唠背景:现在买车可不像十年前,随便挑个牌子就行。新能源车火了,智能配置卷上天,可网上各种"刹车失灵""电池虚标""A柱减配"的传闻也跟着炸锅。

去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够扎心,车企间互相"挂黑料"的投诉量涨了230%,七成都是质量安全相关的指控。就比如,蔚来李斌近期直言,蔚来每月都被5000万黑金狙击;比亚迪呢,这被黑得程度甚至破亿了,更别说小米了那些了,有些确实是黑的无脑加蠢,发布会之前发出来,看完发布会,括号内的价格还不懂得改,弄得大家只能把这些黑公关当笑话看。

更绝的是,有些操作都形成产业链了:先给技术争议套个"电池自燃""续航虚标"的吓人帽子,KOL矩阵一传播,再截点碰撞测试片段、改个电耗数据当"实证",最后往监管部门一举报,对手就得疲于应付合规审查。

去年某新势力就吃过这亏:网上突然冒出一堆"刹车失灵"的视频,股价一周蒸发120亿;还有自主品牌被传续航虚标,经销商集体退单。这种"舆论战"打到最后,消费者懵了:"到底该信谁?"车企也委屈:"明明没问题,咋就被抹黑了?"一脸懵逼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车间工厂组装 ai高清 超帅图 装配2

工信部这次的新招,刚好戳中了这个痛点。往细了看,这次抽查有三个核心变化:

第一,查得更准了。以前可能随机抽,现在重点盯"舆论风口"的车。比如最近某款车因为"碰撞测试翻车"上热搜,那大概率会被优先拉去检测。

第二,查得更狠了。不是随便看看外观,而是直接送国家级实验室,做整车正面碰撞、电池针刺试验这些"要命"项目。打个比方,就像给车做"全身体检",连骨头缝里的毛病都能查出来。

第三,结果更管用了。检测机构得保存六年试验影像和数据,形成"证据链"。以前车企被诬陷,可能得花半年自证清白;现在工信部认的检测报告往那一摆,黑公关的谣言不攻自破,这相当于给合规车企发了张"免死金牌"。

有人可能会问:查得严了,车企会不会压力山大?其实这才是好事儿。以前有些车企钻空子,觉得"只要没被查到就行",现在逼着把质量关往前移。就像学生考试,以前靠临时抱佛脚,现在天天抽查小测验,最后高考自然不怕。

对消费者来说,这更是实打实的好处。以前买车像开盲盒,网上各种评测说得天花乱坠,到底靠不靠谱得提车后才知道。现在工信部替咱提前"验货",舆论闹得凶的车先过检测关,买的时候心里更有底。

汽车菜市场 OBD 年审 过户 多人多车帅图1

说句实在话,中国汽车工业要想从"大"变"强",光靠卷配置、打价格战不行,得靠"硬质量"说话。以前行业里总有些歪风邪气,靠抹黑对手抢市场,现在工信部用技术和规则把这些套路"拆穿",逼着大家把心思放在造好车上。

以后买车,要是看到某款车挂着"工信部抽查合格"的标签,大概率能多几分信任。毕竟,能经得住国家级实验室"拷问"的车,质量差不了。

工信部倡议反对内卷式竞争

电动EV:

说到底,监管不是为了"挑刺",是为了让行业更健康。当车企不用再花精力应付黑公关,而是专心琢磨怎么把车造得更安全;当消费者不用再被谣言带偏,而是能买到真正靠谱的车这才是咱们想要的汽车市场。

2025年的这次抽查,可能只是个开始。但可以预见的是,那些靠"嘴炮"抢市场的品牌,日子会越来越难;而真正用心造车的,终将被看见。毕竟,车轮滚滚向前,最后留下的,永远是那些扎扎实实的"质量派"。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