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销量大盘点:创维汽车全年目标完成率73%  

汽车网评

17.5万阅读

2023-01-04

已编辑

作者/编辑:物语

此前,创维汽车定下了三年销量目标。其中,2022年目标为3万台,包括海外市场4000台;2023年目标为10万台,包括海外市场1.5万台;2025年目标为25万台,包括海外市场8万台。

近日,最新的销量数据出来了,创维汽车在2022年完成的销量为21916台,和此前制定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完成率为73%。

根据官图公布的数据计算可知,2022年创维汽车下半年的累计销量为14162辆,也就是说创维汽车上半年累计销量仅7754辆。假设按平均算下来,其上半年月均不到1300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创维汽车7-12月销量实现了六连涨。7月、8月的销量基本与上半年月均水平差不多,但来到9月份,创维的单月销量为2560辆,较8月的销量提升了近千辆。

小编认为,其中的缘由是因为创维汽车在9月初上市了创维HT-i,刺激了一定的销量。该产品定位中型SUV,售价14.68-24.28万元,搭载HT-i混动系统,综合续航可达1267km,核心竞争力也就是那套与比亚迪弗迪共同研发完成的HT-i混动系统,与比亚迪DM-i混动技术同根源。

即便有比亚迪的混动技术背书,但与比亚迪同类车型动则上万的销量相比,目前创维HT-i的销量显然还有足够大的提升空间,这也仍然需要创维汽车团队在营销策略上有更好的想法以及实施方案。

从数据上分析,创维汽车9月-12月的单月销量相差不大,虽都有环比增长,但说实话增长幅度并不高。而且要知道,在这3000辆左右的销量当中,不只是创维HT-i,还有创维EV6的贡献,可想而知创维HT-i的销量其实并不算特别出色。

结合当前创维汽车的销量情况去谈目标,2023年创维汽车想要完成10万辆销量,相当于月均接近8400辆,目前看来难度极大。

因为小编注意到,在去年全球战略伙伴大会上创维汽车所公布的产品计划。他们如是提到,创维汽车研发了BE、CE、AE三个新能源平台,将会推出7个车型系列共14余款新车,2023年计划投放新一代EV6,2024年将完成CE平台首款产品的投放,2025年则除了投放CE平台产品,还将投放AE平台首款产品。

从中获取到一个信息点,他们在今年仍然只是两台车,一台是创维HT-i,另一个台只是新一代的创维EV6。按照去年创维汽车表现最好的单月3116辆来看,甚至不到8400辆的一半,今年单凭这两款产品想要完成销量目标,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

相比于创维电视,估计大家对创维汽车就陌生得多了。要聊这个汽车品牌,离不开一个名字——天美汽车,也离不开一个人——黄宏生。

30多年前,黄宏生创办了创维公司,创维电视应该是我们对这个公司最熟悉不过的产品了。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黄宏生又在2010年12月创办了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随后在2011年11月开沃与厦门金龙和南京东宇汽车集团签署了协议,重组南京金龙,从而在商用车领域有了积淀。

时间来到2017年,开沃汽车获得乘用车生产资质,宣布正式进军乘用车市场。经过两年的准备,开沃在2019年12月正式发布了乘用车品牌——天美汽车。次年9月,天美汽车正式上市了首款SUV天美ET5,只可惜天美ET5的销量一直没什么起色。

而后,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与创维集团在2021年3月签订商标转让协议,次月创维汽车正式发布,从此天美汽车也被创维汽车所替代,后来天美ET5也更名为现在的创维EV6。来到2022年9月,创维HT-i正式上市。

整个品牌的发展基本就是这样,当然黄宏生也想过把品牌做大做强。他曾在2021年透露过,他们当前已融资数十亿,目标是2021年底申报,希望2022年能够挂牌科创板。

而后不了了之,如今2023年已至,上市的进度以及情况也毫无音讯,也不知道投资者看到这般的创维汽车,到底还有没有信心了。

汽车网评:国内表现不如意,2023年目标更难达成

黄宏生还曾表示,“韩国、日本和欧洲的部分低端品牌未来都不行,都要退出历史舞台。未来中国的这些造车新旧势力,就像一群大狼要席卷全球,创维是其中的一员”,言外之意是指创维汽车先从中低端市场做起。目前来看,创维旗下两款产品创维HT-i以及创维EV6的起售价也就14.68万元,更是印证了这点。

事实上,国内走中低端路线的新势力不少,比如哪吒汽车、零跑汽车。但不同的是,它们都在低端市场积累了一定的销量基础,而且整个发展过程尤为不易。换句话说,创维汽车想要在市场站稳,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而且,根据2022年的表现预估,创维汽车今年要完成10万台的销量目标,难度尤其大。小编认为,单靠两款车型,是难以达成目标的,如果真要达到10万台,创维汽车或许可以走微型车路线,但如此一来,利润则要大打折扣,这估计不是黄宏生所要看到的。

2023年要达成总目标,估计创维汽车发力的地方,要放在海外市场。毕竟在国内,竞争是越来越大了。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