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冰淇淋,把2023上海车展,带到了另一条路上。
而很少有人发现,这一届上海车展关于消费者,有着太多的撕裂。相比冰淇淋,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到,4月18日上海车展首日,蔚来的展台因为观展的人数过多,甚至对二楼展台进行了封闭。蔚来展台二楼本身的承重设计,是同时容纳320人,而在4月18日的场馆里,为了避免出现问题,蔚来很快的调集了工作人员,向那些涌进展台的人做出解释。
同样的情况,在2023上海车展里,也出现在了其他的展台,但数量并不算多。
比亚迪旗下的多个品牌(比亚迪、腾势、仰望),这些展台在大多数时候,观众需要排队才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新车。很多展台里,都是发布会时人头攒动,但没有活动时颇为落寂。所以,十分撕裂的是,尽管上海车展有着上百家企业参与,但最终观众高流量常驻的展台,其实不超过10个。
把车卖出去,变得越来越难?
看着汤唯在车展代言了某品牌发布会后自己拎着箱子在登机,身边并没有什么保镖或者助理时,你我会很清晰的发现,网络里的很多繁荣其实到了现实里,不值一提。关于上海车展的种种,同样如此。
在上海车展这种舞台里,所有下场的玩家,显然都是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X小时X天XX成交XX订单这种战报的展现形式,就很能让人感受到之中的力量。
回头来看,就在2021年的上海,还是有很多车企愿意这样秀出自己肌肉的。
比如威马的,威马W6上市50小时订单超6000台;兰博基尼展台被买家清空;劳斯莱斯展台900万、1800万的豪车在第一个专业观众日已售出;智己L7每天放出200个购买名额,而限时抢购的时间从2分12秒售空,快速进入了1分钟之内。WEY摩卡1小时订单破千。
而2023上海车展里,在销量表现上“百家争鸣”的状态在退去。
就在开展的同一时间段中,2023年,只有赵长江在社交平台宣布,4月18日腾势N7开启盲订后6小时,订单达到5367台。
订单战报能显示出的,其实是,4月的上海车展正在助力中国车市回温,但从表现来看,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21万辆/607.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3%/6.7%。湖北引领的降价潮,并没有对车市起到特别明显的促进效果,这说明网络/宣传中的诸多爆点,最终与现实之间的出入明显。
而就在此次上海车展里,随着“重新定义1000万元内豪华车的标准”这种话术出炉,也明显能看出车企的急迫。
大家都想卖车,但并不意味着谁的声音更大,谁就是事实。
随着上海车展的开幕,各家展台重点都是新能源车型,传统燃油车几乎不值一提。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终端的销量市场里,传统燃油车真的不值一提。
随着上海车展的陆续进行,很多车企在车展中宣布的上市/价格发布等,也逐步转换为真实的终端成绩。很多数字,与网络舆论里,非常反差。
在北京的终端市场里,尽管宝马X1的换代消息几乎没有怎么宣传,但这并不妨碍南三环的宝马4S店在当天就订出了2台燃油版全新宝马X1。而关于全新奔驰GLC长轴距版车型的例子同样如此,北京地区的店端反馈是,上市后价格公布2-3天的时间里,北京的4S店最少手握15台左右的订单,而那些规模更大能力更强的4S店,手中握着近30台的订单。
而这,就是网络与现实之间最大的差异和撕裂,网络中所说的XX车型卖爆了,在现实中并未出现,而网络中没有说的,却实打实的在现实卖爆了。
当然,北京终端市场能够反映出的也并非中国车市的全貌,但借由于此,我们能发现很多品牌真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远比网络认知更好。因为,上面奔驰、宝马的成绩,是建立在消费者深度观望上所取得的。在传统汽车时代里,新车上市后一段时间往往会给到优惠,所以关于宝马/奔驰的终端表现,后面的增量空间预期其实不错。
关于汽车消费的表现,在车展现场,还有另一番景象。
蔚来、小鹏、比亚迪旗下的多品牌、吉利旗下的多品牌,它们的展台上一直是人头攒动。比亚迪的展台人数众多很好理解,舆论里占据头名,现实里广受关注。但吉利、蔚来、小鹏,它们在网络里的呈现,多多少少有很多不同。领克的展台上,领克08周边围满了年轻人,极氪的展台上,极氪X周边围满了年轻人。
一切,都比网络里更加火爆。而蔚来,尽管在网络里被很多人分别打下好坏不同的标签,财报里的亏损不小、销量被理想拿捏,但它的展台上,永远围绕着最多的人。小鹏也是一样,虽然销量下滑正在回温,虽然体系结构正在重组,但众多的人流量,难掩消费者对其的喜爱。
那,反问一句,为什么网络和现实里有巨大的差别,答案可能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认知周期。很多的消费需求,正在等待释放,如今,消费者在加深自己的观望。
冲动不在,观望加深,下一步更是生死之局
4月18日,媒体日,李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过一句“电池的成本就在那里,不受车企掌控,芯片的成本、激光雷达的成本,也是同理,那消费者的购买最终要看的是价值观。”
这句话,实际上也揭开了目前的智能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最大的深层差别。即,车企能够在车身上发挥的空间在不断变小,但在其他方面发挥的空间变大,车企越来越拟人化,否则无法被消费者所认知。
就在几个火爆的展台里,我们询问了很多的消费者,最喜欢的展台和品牌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也很有趣,比如“小鹏要比别人更好玩,更有趣,因为很智能”;“蔚来要比别人更高端,服务更好,很有趣”;“奔驰,宝马的新电动车,其实要比新势力们更靠谱,技术也有不少创新”;“比亚迪这么火,当然得来看看了,还有100多万的越野车”。
上述的这些回答,揭开了展台火爆的原因。但,当问及到是否会购买的话题时,强烈表达意愿的人不算多,大家主要都说,先看看。
先看看小鹏G6接下来多会发价格,先看看比亚迪宋L长什么样,先看看新蔚来ES6变了什么,而关于购买的话题里,回答的点很统一,“现在的钱不太好挣,回去之后想想再说吧。”
从上海车展的观展情绪来看,当前的消费者对于新鲜+美好的事物,是继续包含热情与憧憬的。但,经历过很多突发事件之后,消费的心态,是相对更保守与寻求稳妥的。
所以,除了可以准确的预见到比亚迪、腾势接下来很快能拿到一个好的销量表现之外,对蔚来/小鹏/领克/极氪们的猜测,更多是有一个好的销量预期,但不敢如推断比亚迪那样,言之凿凿。
事情总分AB面,关于车展的A面,是10家展台上的人头攒动。而B面,是很多展台的落寂,或者是一定的泡沫。
落寂,是它们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创新的理念,更多是跟随着头部企业的发言或者逻辑,来行进。
而泡沫,则是尽管展台上的观展人数不少,但之中很多却是路过,并非专门为了来看它。
至于落寂和泡沫是否会意味着,接下来在销量上也碌碌无为。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这就是当今社会状态的有趣之处,很多巨大的反差,让世界充满魔幻现实。
比如,五菱就压根没有参展,但接下来的新能源销量预期显然还是不错。特斯拉也没有来参展,答案,也是同理。
这说明,国际车展的意义不再如当年那么重要,它能反映出来的真实信息,也在变少。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人群的三观不同,消费逻辑也是不同。
而这些满眼的反差和冲突,也让消费者的观望情绪进一步加深。XX没来车展,XX有新计划,要不要再等等。而这种观望,显然正在拖死那些竞争力不足、声量不足的车企。它们本就不在势头的浪尖上,需要很多的钱来维系自己的体系,但主流品牌面对观望时,表现都是不确定的预期,更不要谈二线与追随者。
写在最后:
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欲望仍在,对消费的情绪更加保守,对很多新事物正在进行重新认知。上海车展显示出的这三个关键标签,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或者全球汽车市场可能在短期,甚至中期继续发生震荡,回到原本的高位需要更多的时间沉淀。
而在这场沉淀中,会有很多品牌因为无法持续消耗,跟上节奏而消亡。就如理想汽车的李想说的那样,残酷的三年淘汰赛,如今已经开始。
而这种局面之下,汽车销量的数字意义已经不大,更重要的该是,如何把车卖给对的人,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群。而即便是如今顺风顺水的品牌,也有可能因为把车卖给了不对的人,而在接下来的认知期里,遭遇一个明显的快速滑坡。自己立下的FLAG和消费者的认知,最终形成反噬,消费者会加速抛弃,而很多品牌身上其实都有这样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