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工作总是离不开智能驾驶,准确来说是高阶智能驾驶,也就是那种依靠导航自主完成跟车、超车、避障、出入匝道(路口)等动作的功能。
像阿维塔11、小鹏G6、问界M5智驾版等最近新推出的具备高阶智驾功能的车型,我基本都体验过一遍,尽管它们的表现有好有坏,但总体来说,我对这项技术的态度,已从最初的怀疑和否定,慢慢转变为理解与接受。
毫无疑问,高阶智能驾驶,是目前发展得最快、最火的一项智能化技术,从最初只能在高速上笨拙地变线超车,进化到能在车流密集的城市中穿梭自如,也只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不少车企将其视为改变未来竞争格局的杀手锏武器。
不过,从现阶段消费者的选择来看,这项技术的影响力远没有车企想象中的大。
激进得让人害怕,这就是目前最先进的城市NOA?
不管是新势力车企还是主流主机厂,几乎所有想在智能化领域有所建树的厂家,都点开了高阶智驾相关的科技树。
在技术上,特斯拉无疑是高阶智驾领域的领头羊,但由于其FSD功能迟迟未能在国内落地,市场的机遇就让给了一众本土车企。
为了在传播上拉开差异化,许多车企对高阶智驾的命名方式都不同,例如小鹏就命名为XNGP、华为就称作NCA、蔚来的称作NOP,长城命名为NOH、极氪的则为ZNP。本质上,他们指的都是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这一功能。
但NOA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细分下去还可以划分为“高速NOA”以及“城市NOA”。从技术的要求和实现的难度来看,城市NOA无疑是最考验车企智驾水平的,目前能将这一功能落实到市售车型的厂家并不多,走得最前的就是小鹏以及华为阵营的三家(阿维塔、问界、极狐)。
那究竟城市NOA究竟发展到怎样的地步?以最新的小鹏G6为例,像跟随前车加减速、规避加塞车辆、应急制动、变道超车等功能,它都已经做得十分娴熟。即便你是第一次体验城市NOA,在道路比较宽阔且车流不大的情况下,你确实可以很放心把车辆操控权交给系统。
复杂的路况当然更能体现城市NOA的实力,比如上下班时段的城区主干道。前不久我就挑了一个工作日的上午,专门对小鹏G6的XNGP进行测试(时间大概是9:30-10:00,路段是新滘路-琶洲大桥-科韵路)。
小鹏G6的表现确实出乎我意料,有几个细节值得跟大家分享:
1、变线超车的决策十分激进,只要前方有慢车(低于道路限速行驶的车辆),它很快就会表现出“不耐烦”,不断寻找超车的机会;
2、哪怕车流十分密集,只要旁道有大概两个车位的空隙,它都会进行变道,过程中还会主动提速,防止后方车辆提速占位;
3、调节车距时制动力度较大,容易导致晕车;
4、遇到双车道汇入单车道的情况,无论自身处于主车道还是汇入车道,它都不会主动礼让,而是优先选择与旁道车辆进行博弈;
5、过程中出现了两次需要人为接管的情况:第一次是车辆在提速过程中旁道有车缓慢并入,系统没有减速也没有避让,不得人为介入急刹;第二次是在匝道汇入主道时车速过快,且离主道车辆距离太近,出于安全考虑我还是进行了刹车和方向修正。
客观来说,小鹏G6的NOA是我最近试过的效率最高,同时也是最激进的高阶智驾系统。只要进入激活状态,它就会很努力地完成它的任务,哪怕过程中会出现让你担惊受怕的瞬间,它也会很努力地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若论“放心程度”,华为阵营的阿维塔11以及问界M5会做得更好。遇到旁道车辆变道、双车道汇入单车道等情况,他们都偏向于“主动认怂”,不会过多地与旁车抢道;自主变线时,也会在确保旁道有充裕的空间才实施变线;走在匝道时也会安分守己地控制好速度。
相对地,在效率方面,这两款车的表现确实不如小鹏G6,若路面情况过于复杂,他们宁可停下来,待四周环境相对更安全的时候再作下一步决策,从主观体验来看,确实让人放心许多。
在城市NOA这件事上,小鹏和华为毫无疑问是处于领先的位置,若论影响力,小鹏甚至更胜一筹。毕竟XNGP的“个性”十分激进,能让消费者明显感知到城市NOA 的实际功效,而且G6的性价比颇高,不到23万的版本就能用上XNGP功能,同价位里确实很难找到智驾能力比它更强的车了。
只要误判一次,用户就会彻底失去信心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要让他们彻底信任城区NOA功能,依然是一件天荒夜谈的事情。
别说变线、超车等功能,光是在城区里放开双手,让车辆自动跟随前车行驶一段距离,也会让用户产生各种担忧——系统是否能每时每刻都保证不会出错?遇到前车急刹或旁道车辆紧急变线时,系统能否反应过来?
哪怕系统算力再高、传感器再多,这终究只是一个机器,将车辆操控权交给机器,这事总会给人带来心理负担。
在这样的前提下,用户对智驾系统的容忍度是极低的,只要系统出现一次误判,用户就会对系统失去信心。即便系统没有误判,但在自动提速、刹车、变线时的动作超过了用户的预期,让用户觉得有风险,也会让人产生“还是自己开更靠谱”的想法。
一项全新的功能必须要做到十分完善,才能吸引主流消费者主动去使用。但现在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内没有一套NOA系统能确保100%不会出现误判,更没有一个车企能主动承担起NOA发生违法或事故的相关责任。
大多数车企在做的,只是不断向用户“炫技”,以各种激进的工作逻辑证明自己的智驾实力,给人一种智驾功能已十分完善的错觉。
事实上,目前所有的城市NOA功能并不完善,就像上文说到的,我试驾小鹏G6时,半小时内就出现了两次不得不人为接管的情况。当然,我是抱着体验和尝鲜的心态去试驾的,因此会对小鹏G6的XNGP表现有着很高的包容度。
但对于正常的普通消费者,他们既无义务也没必要去包容车企,毕竟高阶智驾从来都不是主流用户的核心需求,这顶多只是一辆车的附加功能。好用,用户自然会主动去用,若出现了一两次bug或误判,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敢再去碰它。
NOA发展速度已远超用户的接受程度
纯电动车的竞争实在太卷了,同质化又越来越严重,当大家在续航、加速、能耗、车机等领域已很难拉开明显差距时,就得寻找新话题和新概念去刺激市场,NOA就此成为了新的战场。
但NOA不同于各种交互类智能技术,这是一项与行车安全直接挂钩的功能,越新、越快、越聪明并不代表越好用。用户最需要的,其实不是NOA能有多么“拟人”,也不是它变线有多快、加塞有多准,而是能否把主动安全性做得更好,能否更高效地避免路上的各种风险。
可是,目前NOA的发展速度已远超用户的接受程度,发展方向也与用户核心需求背离,逐渐成为一种“自嗨式”的技术。其最大瓶颈不是算法和模型,而是如何让普罗大众敢去用,并主动去用。在这方面,NOA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文|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