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雄起“!逆向合作潮都来了,这次求合作的是外资/合资

瞰尚车

2618阅读

2023-08-20

近几年,中国车企存在感越来越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现在强到什么程度呢?

想要知道这个答案,可以看看近期车企披露的一些合作情况。毕竟多年前,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来推动行业发展。而现在,随着电动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车企话语权增多,开始逐渐成为技术输出方。

这不,车市竟然掀起了一波逆向合作潮了。

多家外资/合资车企寻求与中国车企合作

细细看来,这波逆向合作潮的主角有很多,其中不乏有汽车行业巨头的身影。

比如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作。

据小鹏汽车官微今年7月27日消息,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大众品牌和小鹏签署了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并计划在合作初期,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的电动车型。这两款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将补充大众MEB平台的产品组合,计划于2026年推出。

且除推新车外,双方还将在多个领域探索其他潜在的战略合作,包括未来电动车平台、软件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合作。双方还签订了股份购买协议,大众汽车集团将以每份权证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总值约7亿美元。

而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作也备受市场和消费者关注,当时该消息一出,就让在美国上市的小鹏汽车股票一度涨超40%,创一年以来新高。

紧接着,7月27日,上汽集团发布了一则快讯,称上汽集团已与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上汽将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携手奥迪联合开发产品,开启合资合作新篇章,打造互利双赢新模式。

而在此之前,网络上就曾传出奥迪将购买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的电动汽车平台。对于此传闻,上汽集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上汽集团和奥迪已达成共识,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

除大众、奥迪,在8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执法二司发布的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公示信息中,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长安福特”)拟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安汽车”)签署协议新设合营企业。

合营企业未来拟从事主流品牌新能源乘用车供应业务以及长安福特已投资的福特品牌车型的分销业务。交易完成后,长安福特与长安汽车分别持有合营企业60%、40%的股权,双方共同控制合营企业。

另外,据财联社报道,有内部人士透露大众旗下捷达品牌正在与零跑汽车洽谈合作,有意买断零跑汽车的某一技术平台,未来捷达品牌将主攻经济型电动车市场。

目前,该消息虽未得到车企方面证实,但零跑汽车确实在主攻“全域自研”,今年7月31日就发布了“全域自研”的最新成果——“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

不难发现,随着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时代的话语权增多,多家外资车企或合资车企正主动寻求与中国车企合作,车市正掀起一波“逆向合作潮”。

不过,大众、奥迪等并非首批寻求“逆向合作”的车企,在这之前,丰田与比亚迪强强联手已有成果落地,其中去年发布的丰田bZ系列第二款车型bZ3,就是由丰田、比亚迪以及一汽丰田三方联合研发的车型。而企查查数据也显示,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已于今年3月25日成立,丰田汽车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0%。

中国车企电动化优势成“逆向合作”主因

这些外资车企或合资车企主动寻求与中国车企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综合多家车企披露的信息来看,积极拥抱汽车行业电动化发展新趋势、有效发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主要目的。

以大众为例,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贝瑞德在官宣消息中表示:“与本土伙伴的合作是我们‘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我们正在加速拓展本土电动汽车产品组合,同时为下一步的创新变革做好准备……我们还能优化合作各方的开发和采购成本。”

就目前来看,为应对汽车行业电动化趋势,国外车企有两条路可选,一是自己研发,但节奏很慢,有可能会丧失市场发展机会。二是与中国车企合作,相当于花钱买技术,这种方式风险小,也能尽快推出新产品。

而外资车企或合资车企主动寻求与中国车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收购一定量的股份、花钱购买技术、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等。相应的,外资车企或合资车企可以在这样的合作中获得能跟上市场迭代节奏的技术和产品。

那中国车企在这样的合作中可以获得什么呢?业内人士称,在这样的合作中,中国车企一可以获得资金,二是背书。就像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作,除了资金,大众汽车还可以给小鹏汽车背书。有了这个背书,小鹏汽车走出“国门”销往海外市场时就会有口碑效应,品牌知名度也会大大提高。

这波“逆向合作潮”的出现,可以说明中国车企在汽车电动化时代的优势明显。

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比较早,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功在市场上占据了先机,实现“弯道超车”。

而且中国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很强,在中国生产的就是比在海外生产的成本低得多,车性价比很高,技术又处于领先位置,在市场上竞争力优势明显。

这样来看,中国车企“雄起”是有预见性的,期待中国车企更多好成绩。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瞰尚车

瞰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