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合资品牌开始面临去留抉择?

车业杂谈

3188阅读

2023-10-13

斯柯达会退出中国市场吗?

这是近两天网上又开始热议的话题,起因是有外媒报道称,在新款斯柯达柯迪亚克Kodiaq)的新闻发布会上,斯柯达首席执行官劳斯·泽尔默(Klaus Zellmer)证实,第二代柯迪亚克将不会在中国销售。由此,再次引发对于斯柯达是否会退出中国市场的讨论。

不过,Zellmer明确表示,“我们正在与中国的合资伙伴讨论,试图确定未来。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工作还在进行中。”另外,10月12日,斯柯达中国也对此回应,“我们的合资伙伴上汽大众去年下半年推出了全新柯迪亚克柯迪亚克GT车型,斯柯达致力于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因此公司在中国和欧洲市场提供的车型系列有所不同。”其言外之意是,各位别猜了,第二代柯迪亚克在不在中国销售,与斯柯达会否退出中国市场没关系。

(第二代柯迪亚克

其实,国外汽车品牌新车不同步在中国市场销售,也并不稀奇,因此,斯柯达中国的回应完全站得住脚。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一款换代车的消息就会上升到斯柯达品牌是否退出中国市场的讨论?

要回答这件事,得将时间回溯一下。去年12月份,Zellmer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可以考虑只在中国销售汽车,而不是生产汽车,斯柯达更关注印度市场。也就是该言论,成为行业公开讨论斯柯达未来发展的引子。为平息影响,彼时相关方都进行过公开澄清,表示未来怎么样发展并没有明确的决定,而此次Zellmer表态的意思也与之一致。

按说,既然斯柯达对于是否退出中国市场一事已然统一口径,事情到这里,外界也没有必要再进行讨论。可事与愿违,有社交网站已将该话题列为热门。那么,大家如此愿意“吃这个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斯柯达如今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才让大家对此这样“着迷”。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斯柯达国内零售销量为18108辆,同比下滑49.7%;其中,1-9月份,斯柯达柯迪亚克的零售销量为2925辆,月均零售量325辆。该销量水平,不足斯柯达国内市场表现顶峰时一个月的销量。2016年至2018年,是斯柯达在国内市场的高光时刻,销量连续三年超过30万辆。此后其销量逐年递减,2019年28.2万辆、2020年17.3万辆、2021年7.1万辆、2022年4.4万辆。

(国内在售柯迪亚克

一个品牌能否正常生存,在业内有个基本共识,年产销量要达10万辆。显然,斯柯达在国内市场的表现着实不容乐观,如果按销量减少的趋势看,那它距离离开中国市场的节点也确实比较近,确实怪不得大家热议此事。事实上,除早先退出中国市场的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还有菲亚特、Jeep、三菱,简言之,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不只是斯柯达,曾主导国内市场的其他合资品牌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零售量排名前十的厂商中,合资车企占5席,排名普遍低于中国品牌,且5席中有3席同比下滑;1-9月份,零售量排名前十的厂商中,合资车企占6席,前五厂商中合资品牌占2席,且6席中有5席同比下滑。

显然,合资品牌面临的压力,来自中国品牌。为什么会有如此转变?答案是新能源车在国内市场“火”了。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渗透率已超过30%。与之对应的是,9月份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6.2%,市场份额仅5.8%。也就是说,当新能源车需求抢传统燃油车需求、主流合资品牌一边在丧失传统燃油车需求时,另一边它们还没跟上高速增长的新能源车市场需求、被中国品牌抢了先机。

再具体看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兴衰过程。

它兴在到来时,国内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中国品牌对合资品牌不构成任何威胁,头顶大众品牌光环管用,直至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在2016-2018年均超过2800万辆,斯柯达也在这三年进入到高光时刻。

然后,它衰在疫情之后国内汽车市场容量快速下降时,市场容量下降、竞争激化,竞争力不足的弊端就被放大。为什么斯柯达此刻的竞争力就不足了?答案是,一来斯柯达与大众品牌的区隔不清晰、势必受大众品牌降价冲击,二来中国品牌借新能源之势补齐动力短板、在产品层面对包含斯柯达在内的弱势合资品牌造成了直接冲击。

可以说,如今斯柯达所面临的局面,堪称腹背受敌。要破此局,绝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斯柯达付出大智慧。因为,一方面到斯柯达真正明确与大众品牌的区隔时可能会影响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另一方面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电气化战略都在假小鹏汽车之手加快进程、又何况斯柯达?有消息称,斯柯达预计在2026年才推出三款纯电动车型。

看到了此处,各位还认为讨论斯柯达是否会退出中国市场很必要吗?或许,各位不如就听Zellmer的话吧,“我们正在与中国的合资伙伴讨论,试图确定未来。”说不定,他们到时真能创造奇迹呢!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