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不如保时捷,3折贱卖“最先进”工厂,韩系车彻底没戏了?

SUV大咖

2181阅读

2023-10-15

在今年热议的新车当中,日系、德系、美系的出镜率都还不错,但韩系车却几乎没有存在感,甚至还不如推出408X的法系车。韩系车如今的窘境估计大家也能窥探一二,借助如今北京现代出售工厂的事件,我们也一起探讨一下韩系车究竟怎么了。

降价11亿卖工厂

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北京现代汽车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布的一份披露文件显示,北京现代正在出售其位于中国西南部城市重庆工厂的土地使用权、设备和其他设施,转让底价为36.84亿元。

而如今时隔3个月过去了,该工厂依旧没有人接盘,近日北京现代将售价调低11亿元,转让底价为25.8亿元,再次将重庆工厂挂牌出售,不过该挂牌截止日期为10月10日,本次拍卖又将以流拍结束。

该工厂并非是现代淘汰的落后生产线,反倒还是北京现代“最先进”的工厂,是其在国内的第五座整车制造工厂。2015年开工建设,2017年8月正式建成投产,总投资达77亿元,如今相当于“三折贱卖”

当然了,这也不是北京现代第一次卖工厂,2021年时,北京现代就把北京顺义一厂出售给了理想汽车。今年北京现代还宣布将关闭一家在华工厂,并且将出售两家在华工厂(包括重庆工厂),这也意味着未来北京现代在国内仅剩一间工厂

除了现代以外,悦达起亚同样也在卖厂,2020年的华人运通收购了悦达起亚第一工厂,目前仅剩2家工厂,而且目前还有大量空闲产能。

从网友评论来看,大多数人并不觉得可惜,反倒是叫好,也见得韩系车目前的品牌力十分薄弱。

销量一年不如一年

两大韩系品牌工厂的拓张与关闭,其实都与销量息息相关。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北京现代销量分别为85万辆、103万辆、112万辆,而当时北京现代仅有三个工厂。曾几何时,北京现代也经历过提车难的情况。

为了解决供不应求的产能问题,北京现代在2015年开建了重庆工厂和沧州工厂,北京现代也在2016年卖出了114万台,创造历史新高。

而命运的转折点就在2017年开始,2017-2021年,北京现代销量分别为82万辆、74.6万辆、70.3万辆、50.2万辆和38.5万辆,2022年则为28.4万辆。销量大幅下滑,也让北京现代的工厂产能空闲,最终只能出售或者关闭节约成本

而今年1-8月,北京现代累计销量为15.74万辆,预计今年全年销量为25万辆左右,依旧处在下坡的势头当中。

起亚的销量走势同样如此,起亚2016年在国内卖出了65万辆,自此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今年1-8月,起亚销量仅为4.7万辆,几乎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不过悦达起亚今年1-8月累计出口销量达到45549台,如今工厂产能都提供给东南亚国家。

如果说从数字方面看不出它们的惨淡,大咖也从品牌销量排名来对比一番。北京现代8月份卖出了18005辆,与领克(17836辆)、凯迪拉克(16007)同一梯队。

而起亚在8月份卖出了4084辆,与东风风行(4056辆)、岚图汽车(4005)处于同一梯队,甚至还不如超豪华品牌保时捷(5000辆)

韩系车彻底没戏了吗?

韩系车彻底没戏了吗?首先还是得知道韩系车因何而起

在韩系车辉煌的时期,不少人都将其看作是日系车的平替车型,省油、家用、可靠,加上比日系车更便宜的价格,独特的外观设计,成就了韩系车那几年的巅峰期。

而韩系车为什么走下坡路?

2016年的“萨德事件”是重要的导火索,但韩系车自身问题也不小,例如新老同堂、车型长时间不换代、技术更新缓慢等等。在2017年国产车崛起之后,韩系车在性价比上不如国产车,产品力不如其他合资车,因此竞争力也逐渐下滑。

而放在2023年来看,韩系品牌推出了新款起亚K3起亚EV6,以及即将上市的起亚EV5、第五代胜达等车型,更新力度并不算大

而从表现来看,年初上市的新款起亚K3已经可以宣告失败,其改款至今的月销量都在三位数。其卖不好的原因一方面是动力组合不合理,另一方面则是同级竞品降价,同价位还有朗逸、雷凌、轩逸可选。

而进口车引入的起亚EV6竞争力也更差,作为一台紧凑型纯电SUV,其价格高达28.28-43.98万元,可以说是毫无性价比。

至于即将上市的起亚EV5、全新胜达、新款索纳塔、新款伊兰特N Line等车型,起亚EV5作为中型SUV,轴距仅有2750mm,15.98-22.98万元的预售价也没太高性价比。

全新胜达设计较为亮眼,有HEV和PHEV可选,明年上市后如果起售价在20万元以内,相信有不错的市场前景;新款索纳塔变化在于外观,在雅阁、凯美瑞、迈腾大幅降价的当下,新款索纳塔竞争力也有限

而新款伊兰特N Line只是针对外观进行升级,并增加N Line版本套件,动力并未提升,也没有太强的吸引力。

在现有车型无力回天,未来新车只有全新胜达有热销前景的情况下,韩系车明年销量大涨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而大咖给出的建议是,一方面参考韩系品牌仅有两个成功案例,那就是伊兰特和途胜,作为目前韩系车唯二月销超过5000辆的车型,它们都是通过颜值和降价提升销量,因此未来新车也要给出更有优势的价格。

其二放弃原有的引进思路,而是参考上汽通用和大众集团,例如学上汽通用进行本土化研发,推出更有定价权、更符合国人需求的“中国特供车”。或是学习大众牵手小鹏、奥迪牵手上汽,选择与国内的新能源品牌合作,打造出更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

大咖总结

时至今日,合资车已经不再与“面子”相挂钩,消费者买车更多还是关注性价比和产品力,而韩系车在这两方面都没明显优势,也逐渐失去了国人的信任。对于消费者而言,大多数对此也并不惋惜,大多数人还是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