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却业绩下滑?Smart精灵亟待破局

电动EV
电动EV
原创

2945阅读

2023-10-18

作者/编辑:谢飞

汽车市场的竞争从未停止过,总有企业欣然接受好消息,而另一些则面临严峻的挑战。许多领军品牌把他们那惊人的增长数据显眼地放在广告上,而smart却面临了一个38.9%的销售下滑,使他们陷入了不知如何在海报上表现自己的困境。

最近,smart品牌公开了他们的9月销售数据。根据这些数据,2023年8月,smart在国内成功交付了2621辆汽车,但与此前的4292辆相比,销售数字下滑了38.9%。从去年9月23日起,smart在国内市场的累计销售达到了42866辆。

值得一提的是,smart在8月的成都车展上可谓是焦点所在。他们不仅分享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规划,还推出了全新配色的smart精灵#1 BRABUS性能版,再加上品牌的全球扩展和成功融资的消息,smart展现出了其旺盛的活力和潜力。

然而,销售数据往往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在传统汽油车时代,smart致力于豪华两厢小型车市场,并在此领域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位置。这一战略使其迅速占领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但由于目标受众过于狭窄,销售上难以持续增长。在被奔驰持有时,smart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外部统计数据显示,smart每年的亏损金额在5亿至7亿欧元之间,至吉利收购smart 50%股份前,累计损失约为40亿欧元(约46亿美元)。

产品质量频现,真“刹不住”?

对于smart,过去靠单一爆款车型取得的成功似乎已经远去。现今的车企都在忙于拓展产品线,希望覆盖轿车、SUV、MPV等各个细分市场。而smart的近三年规划是每年推出一款新产品——2022年的纯电小车精灵#1,2023年的紧凑型SUV精灵#3,而2024年的新产品尚无明确消息。

当前,smart精灵系列的两款车型价格并不低廉,并且不能模仿其他品牌在高端市场的策略,因此在20万左右的价格区间中面临巨大压力。而之前精灵#1的交付延误、内部功能订阅服务、以及品控问题的传闻,都给品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此外,在互联网平台关于精灵smart#1的车辆品控问题似乎也有车主发声,事情真伪仍待考究。具体来看,两位网友都说到精灵smart#1在驾驶时都出现短暂的刹车失灵:

除了smart精灵#1,#3的科技感表现也差强人意。当你步入smart精灵#3的内饰时,你会立即注意到中控台的12.8英寸大屏幕,它固定在位置上,无法旋转或侧滑,且为了满足汽车的标准,屏幕边缘的黑框显得有些厚重。尽管它搭载了业界领先的高通8155处理器,音响系统则选择了平淡的潮流品牌Beats。与其他车型的豪华配置相比,smart试图打造的“轻奢”体验可能不够吸引人。事实上,经过国产新品牌的培训,消费者可能会觉得smart内部的硬塑料感觉“有点不值”。

想以退为进隐忧仍不少

多数国内汽车品牌已经习惯了配置堆砌和降低售价的策略。他们甚至不介意某款车型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亏损,只要能通过其他高销量车型来分摊成本,这种策略就可以维持得下去。

例如,最近发布的2024款smart精灵#1,它推出了Pro+和Premium两种版本,售价为19.99-22.59万元。与前代产品相比,新车型的价格分别下调了0.93万元和1.91万元。但在国内小型纯电SUV领域,竞争对手众多,如比亚迪Pro、宝骏悦、哪吒AYA和广汽本田e:NP1等都是参与者。而在Smart的传统领域——微型车市场,如五菱宏光MINI EV等众多车型都在竞争之列。

IMG_256

从综合续航、售价和其他方面的比较来看,Smart的吸引力主要源于与奔驰的关联名气。但即使在调整了价格和配置后,销售量仍可能不佳。在20-30万元的价格区间,正如某位行业观察家所说:“用这个价钱,为什么不选择BBA品牌呢?”

电动EV:回溯到一年前,当smart在中国推出其首款车型“精灵#1”时,市场的反应似乎相当热烈,但如今的销售数据却显得有些寂寞,前8个月的累计销售量只有3万辆左右。此外,自今年初以来,无论是Smart品牌还是其母公司智马达汽车,在业界的声誉也逐渐减弱。尽管smart持续努力调整和改进,但面临的市场挑战和竞争压力不小。未来如何,仍有待观察。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