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狂飙三年,18-30万中高端市场中国势力让主流合资份额狂跌

驾仕派

2562阅读

2023-11-03

上一篇文章我们聊了过去四年中,理想、蔚来等高端新势力品牌的崛起,对30-50万元豪华市场所产生的影响(相关回顾:理想、蔚来们崛起,30万元以上传统豪车跌了20%,奥迪掉队明显)。按照同样的分析思路,我们今天把目光聚焦在18-30万元这个区间,看看中高端市场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具体的分析方式,还是选择终端主销价位符合18-30万元区间,且销量规模较大的车型,而那些销量和影响力都比较低、或者终端售价过高或过低的车型都会略过不提。统计的数据,则都采用各车型的上险量。

新势力品牌的崛起,是过去几年30-50万元市场的主旋律,那么体量规模更大的18-30万中高端市场,我们就分别从新势力品牌、自主品牌、合资和豪华品牌切入,看看各有怎样的变化。

新势力品牌

和理想、蔚来不同,位列新势力三强之一的小鹏,主销价位从未真正突破过30万元,G9曾是唯一全系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产品,但销量碰壁后已经彻底退到了30万元以内,此前最高端的P7,主销价位实际上也不过是在25万元左右。

至于特斯拉,Model Y国产初期,在30万元以上价位还有一定的销量规模,但是随着多次价格下探,其主销价位很快就降到了30万元以内,如今两个主销配置的价格,也都没有超过30万,所以特斯拉的核心市场,基本都落在了18-30万元区间。

除此之外,中高端价位有存在感的新势力品牌,还有零跑、哪吒、AITO问界等。

如上表,三年前的中高端市场,新势力阵营的影响力主要依靠特斯拉的Model 3(考虑到特斯拉国内工厂交付的节奏问题,我们选取了其8、9两个月的平均销量),小鹏P7的销量也很有限,加起来单月总量只有1.5万辆左右。

之后几年里,随着Model Y小鹏P5零跑C11等车型的上市,新势力品牌在18-30万元的单月销量规模,很快攀升到了8万辆以上。其中特斯拉两款车超过5.3万辆,在新势力阵营中自然是遥遥领先,实际上也已经超过了本田品牌在该价位的规模,仅次于丰田、大众。

此外小鹏、零跑的销量增长也不可小觑,尤其是小鹏,新车G6月销量已经达到了8千辆以上,配合P7和降价后的G9,在18-30万元价位的销量已经稳稳超过1万辆。

传统自主品牌

对于18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传统自主品牌的突破一直很困难,即便是起点较高的领克,实际走量的车型主要还是在18万元以下,最终真正意义的突破,还是新能源市场崛起之后实现的,除此之外,坦克300、传祺M8等相对小众的细分市场,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2020年9月份,红旗HS5是20万元价位唯一真正走量的自主品牌车型,长期保持在月销万辆左右的规模,即便到了今年9月份,上险量依然达到了8千辆以上。不过HS5的成功,一半以上要归功于红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若单论产品力的话,其实很难获得这个成绩。

到了2021年9月份,比亚迪汉成为第一个真正依靠产品力,在20万元以上价位达到万辆规模的中国品牌车型,得到DM-i加持的唐PHEV,也摆脱了此前的低迷。与此同时,长城另辟蹊径推出的硬派SUV坦克300,也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之后的2022年,比亚迪在20万价位新增了海豹EV,汉和唐PHEV的销量也较前一年增长了一倍以上,月销量各自突破2万和1万辆,此时自主品牌在20-30万元价位的月销规模,已经达到了6万辆以上,相较2020年同期提升三倍。

不过这种增长趋势,在今年明显慢了下来,比亚迪在18-30万元价位的产品已经基本布局完毕,销量甚至有了小幅下滑,其它品牌则暂时还没有带来新的爆款车型,传统自主品牌的整体规模,达到了6.5万辆以上,相比小鹏、零跑等新势力品牌,体量还是要大很多。

主流合资品牌

18-30万元市场的主力,毫无疑问还是主流合资品牌,我们以不同系别切入,看看它们过去几年的变化。

中高端市场值得统计的欧系品牌,基本只有德系,而德系品牌里,上规模的也就只剩下大众品牌:

迈腾、探岳、帕萨特、途观L,两款B级轿车和两款B级SUV,是大众品牌在18万元以上市场的支柱车型,2020年9月份销量全部都在万辆以上,加起来总量达到了6.1万辆。此时帕萨特因为碰撞测试的阴影,销量其实是处于低谷的。

到了2021年,南北大众都推出了自己的ID.系列,ID.4/ID.6在当年9月份合计销量达到7502辆,但是因为大环境的影响,大众总的销量规模下滑到了5万辆左右,其中迈腾、探岳同比跌幅都超过了一半。

虽然和新能源市场的爆款车型差距很大,但在进行大幅降价后,ID.4、ID.6每个月的总销量也能达到接近万辆的水平,与此同时,迈腾、帕萨特在2022年之后得到了大幅回升,尤其是帕萨特,经过改款升级后,基本走出了此前碰撞门的阴影。

到了今年9月份,大众品牌中高端车型的规模,相比三年前其实是上涨的,起码在销量层面,大众很好地抗住了新能源车型的冲击。相比之下,体量更大的日系品牌,受到的影响则要大得多。

如上表,忽略掉体量很小的马自达和三菱,丰田、本田、日产三个品牌,2020年9月份在中高端市场的规模高达17.8万辆,除了最关键的B级轿车和紧凑级SUV外,本田的UR-V/冠道和奥德赛/艾力绅等车型,在当时的销量规模也相当可观。

经过2021年的下滑后,日系品牌到2022年并没有像大众那样恢复过来,中高端车型的规模下滑到了14.2万辆,虽然有丰田威飒/凌放等新车的补充,销量规模却相当有限,本田CR-V、UR-V等都遭遇大幅下滑。

损失最大的,还是日产的奇骏,换代之后全系采用三缸策略,直接把这个多年月销过万的经典车系,变成了一个月销2、3千辆的小众车型。

这种下滑态势,进一步延续到了2023年。和三年前相比,日系阵营只有丰田品牌相对比较坚挺,本田、日产都遭遇了大幅度的下滑,日系阵营在18-30万元市场的总体规模,萎缩到了12万辆,相比大众品牌的优势大大削弱。

至于美系品牌,别克、福特在中高端市场的体量就相对小很多了,过去几年不但没有下滑,反而有些增长,但是由于总量只有2万辆左右,很容易因为车型统计标准造成大的误差,这里就不多讨论了。

豪华品牌阵营

中国品牌在中高端市场崛起之前,18-30万元价位市场的第二大类别,是传统豪华品牌的中低价车型,例如奔驰A级、奥迪A3、宝马X1等入门级轿车和SUV,以及奥迪A4L沃尔沃S60凯迪拉克CT4/CT5等优惠较大的B级轿车。

先看一线阵营的BBA,2020年9月份在30万元以内价位的销量规模达到了6万辆以上,不到其在30-50万元价位的一半规模,这还是把A4L这款接近30万价位的车型划进来的情况,A4L也是其中唯一月销能超过万辆的车型。

忽略掉宏观市场疲软的2021年,到2022年9月份,BBA在18-30万价位的销量规模萎缩到了5万辆出头,今年9月份进一步跌到了4.9万辆,相比2020年跌幅不算大,但下滑趋势已经很明显。

具体车型中,对比2020年,奔驰A级、奥迪A3、宝马1系等紧凑车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同时Q2L、Q3等紧凑SUV也损失了不小的销量。2022年smart品牌的精灵系列上市,但是很快看到了销量上限,今年9月份带来的增量尚不足3千辆。

豪华品牌二线阵营的情况也差不多,凯迪拉克、沃尔沃、林肯三个品牌,在18-30万价位的销量从三年前的2万多辆下滑到1万多辆,其中XT4、S60、XC40以及冒险家,原本尚可的销量,已经彻底变成了2千辆左右的小众车型。

可以看出,不管是传统合资品牌还是豪华品牌,近两年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损失是比较明显的。

18-30万价位市场整体分析

之前我们分析30-50万元价位的市场,月销量规模大约在20万辆左右,从2020年到2023年,整体规模有小幅萎缩。

相比之下,18-30万元这个价位的整体市场规模则达到了40万辆级别,是30-50万元市场的两倍,而且从2020到2023年,整个体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2020年9月份,我们统计内的主流品牌和车型中,18-30万元市场的总体规模大约为37.5万辆,其中主流合资品牌的规模达到25.7万辆,占比达到了近7成,而中国品牌在这个市场的规模只有2万辆出头。

到了2023年9月,18-30万元整体市场规模扩大到了43万辆,其中主流合资品牌的损失最大,占比从近7成萎缩到5成出头,新势力品牌和传统自主品牌强势崛起,规模达到了14.8万辆,远远超过了不断萎缩的传统豪华品牌,并和主流合资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小。

和30-50万元的豪华品牌相比,18-30万元占主导的老牌车企,要承受新能源崛起和自主品牌向上两股势头的冲击,格局变化的速度,明显比豪华市场快得多。至于18万元以内的主流价位,发生的改变只会更大,这个话题就留到下一篇再讨论了。

文|冰心皮蛋

图|网络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驾仕派

驾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