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放价,降价潮在2023年年底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加速

路咖汽车

2142阅读

2023-12-13

“为了抢客户,多卖车,今年年底的新能源,很多品牌都是下死手的状态。”即便限牌限购,但北京所有汽贸园/商超店聚集区,今年12月都是相同的状态。

2023年的年底,中国车市忽然进入了一天一个价的状态。以至于,不少销售顾问为了拿下订单,会承诺车主“保价”。于是,过于混乱的终端车价,让人忽视了贯穿全年的降价潮其实并没有结束,反而是进入了新的高潮。

不是人人有活路,而是极端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自打11月月底,比亚迪开始降价,12月1日比亚迪突然宣布王朝网降价的政策之后,最高2万元的燃油转订基金,直接拉爆了一系列10-20万元同级竞品的4S店促销政策。

埃安、哪吒、零跑等,是在明面上最快跟上比亚迪的。埃安连夜给到了自己最畅销的2款车AION Y、AION S Max最高3年10万元0利息的政策,贴息上限分别是9500元/8000元。零跑给到了5000元大定并在12月交车用户,最高1.7万元的现金优惠。

明面上的优惠已经不小,而暗中下死手,则是4S店的进一步操作。因为除了网络上的官方降价消息之外,各品牌在终端还有各自的店头优惠,店头优惠上也基本上是比亚迪敢降5千,同类品牌就敢降8千的逻辑。

于是,已经混乱了一年的汽车价格,到了2023年年底,在消费者眼里终于形成了另一个局面,“因为过于频繁的价格波动,已经懒得去做太深度的对比,再加上大牌的优惠也比较到位。”所以,冲动消费即是当今的主线,而可预见的2024年,这样的主线会在短暂消失后再次出现。

不降价,甚至会丢失生存机会

“除非厂家说,4S店给优惠就罚款,否则几乎没人敢不降价,甚至你是特斯拉,也不能任性”。这是近期和全国几家领克4S店店总聊天时,领克08目前成为业界为数不多“顶住了”车型的原因,对自己的价格制定有信心、对产品力有信心,手中的订单符合预期,不能背刺老车主等等一系列原因之下,领克08的价格铁板一块,甚至是申请一次免费保养的机会都不给。好在,销量表现上也是稳住的状态,从十一国庆假期至十二月第一周,领克08都能交出周销量2000台左右、月销量接近1万台的表现,在当前的市场里,算是一股清流。

但,更多的车企比起领克这种与世无争的状态,是方寸必争。不论是新车,还是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车型,都在这场年底的新局里,摆出了“混乱”的姿态。

遥遥领先的AITO问界M7,尽管周销量第一次在12月初超过理想L7,但紧随其后各门店就给出了1万元的现金优惠幅度。而和其争夺用户的直接对手理想L7,也直接将明面的降价拉大到了1.2万-1.8万元的幅度。而作为细分市场里最畅销的车型,一旦它们降价,所有处在这个价位里的车型,但凡有点在2023年年底想要快速拿下份额的欲望,就得跟降。

10-20万元的市场里,比亚迪降完,其他品牌基本同频跟降。上市不久的银河L6降幅冲到接近1.5万元,AION S破2万元,还包括10月下旬上市,起售价低于9万元的启源A05也有了最高5000元的降幅。受新能源冲击最狠的燃油家用车,合资大牌已经不介意在线上喊出促销,参与12月限时优惠的分别有上汽大众的最高综合优惠5.8万元、一汽-大众1.2万元的最高膨胀红包、雪佛兰的最高6万元、补贴5000元购置税的一汽丰田等。

以至于,最热门的几款10-15万元级合资家用轿车,朗逸、轩逸,优惠根本不敢低于3万元。

20万以上的市场里,盘踞着有大名气、大声量的品牌,特斯拉、蔚小理、华为赋能的两界,以及百度+吉利的极越,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降。

特斯拉尽管没有明面上的调价,但店内补贴有8000元;小鹏直接对P7i最高综合官降2.6万,这个数字里包括1万元补贴或者分期利息以及积分音响等;AITO问界和理想在捉对厮杀继续变价。阿维塔也在双12放出了最高5.2万元的12月官方促销,即便是稍微抉择一下,也能拿到3万元左右的直接优惠。以及,上市1个月后,极越选择了官降3万元给到权益。

结论是,头部车企在10-20万元里,新能源车基本都增加了1万元的优惠,燃油车增加1-1.5万元;在20-40万元的市场里,多数车企至少掏出了3万元的政策来打价格战。

而且,这之中还并不包括“卖车亏钱”的低定价,比如小鹏G6、改款后的小鹏G9、AITO问界M7极越01等等。

而头部车企至少能在销量上甩开二线品牌一倍的销量,如AION Y/元PLUS/宋PLUS DM-i的周销量都在促销后飙升到了6000台/周的水准,跟降完了的车企则在2000台以内;海鸥周销量超过8000台,而飞度不到1000台。掉队,就可能直接掉出大多数人的消费清单。

新势力在抢单,各地市在抢单,电池厂也在抢

“降价潮没停,降价潮反而在加速”,这是小鹏北京终端门店的李营的观点,从十一国庆至今,每天至少接触20组用户的他,很少能通过降价来让消费者决定下单,除非对方是经济独立且看车很久的年轻人,就尝试把优惠做到位。

多数人去挑选新能源车的人,如今都知道,大家都在降价,如果价格没有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大可是“等等党终将胜利”。

另外,新势力们还跳脱出传统车企的玩法,继续开创另一条路。

即,先抢订单,保证有能力面对接下来几个月市场的变化可能性。而多数传统车企则只能困在老的围城里,产能计划已经算好,单季度/单月要卖的销量大致算好,乘联会每个月的批发销量四个字赫然在目。于是,库存这个话题,持续不断的徘徊在头上。生产-运输-存储-销售-售后的固定环节里,每一个关键节点出了问题,整个体系都可能出现问题。

当然,今年各大以传统业务为主的品牌,早就放出了风,给自己的渠道减负。7月,大众因中国市场下调全球交付量预测,同一时段里,日产下调中国销量预期幅度为23%,全球销量下调预计30万辆。今年1月,长城汽车下调销量目标至160万辆。

传统车企多数在忙着冲击销量目标,消化产能,解决库存;

而新势力们的先下订再交付,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弹性缓冲空间。所以,先抢到订单,就先拿到比较清晰的未来。

几家头部新势力的做法,已经在营销层面进一步超脱传统车企,包括但不限于,销售顾问/直播卖车的团队里有最近风头正盛的“空姐跳槽去卖车”,涉及这个消息的企业是理想、蔚来;

几家头部新势力的部分门店里,甚至可以报销对方的大定定金款项,涉及这则消息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理想和问界,到现在很多品牌趋之若鹜;

当然,这背后绝不只是车企的单独行为,还有更多的叠加因素。比如,除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高额卖车激励政策之外,严厉的惩罚机制也越来越多。部分厂商对没有完成批发/销售的门店最高会给到直接“毕业”取消经销商授权的机制。

同时,各城市之间的补贴大战也在继续,比如武汉在12月要发1000万元汽车消费券,11月末苏州公布单车最高6000元的红包补贴,南京为4000-5000元,再包括深圳、长沙、济南等地,也在近期不断推出政策。

另外,新能源车最关键的部件动力电池,如今也在争抢2024年的未来。

今年年初还被冠上“宁王”名号的宁德时代,在今年年底发布新技术时对市场的刺激度变得十分有限。滑板底盘尽管发布,但股票当日下跌0.9%,资本市场在见识了今年年初“锂矿返利”,以及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下滑之后,对其发布新技术,甚至是与车企合作造车的举动,有些“不以为然”。

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的很清晰,营收同比增长8.28%,净利润同比增长10.66%,宁德时代遭遇了上市后的首次利润增长下滑。以及,进入2023年后,市场份额跌入50%以内,今年9月则是跌入40%内,为39.41%。至于原因,是比亚迪的崛起,以及更多二线动力电池厂商的份额增长,排名10月第三位的中创新航如今市占率已接近10%,为9.67%。

头部电池企业的话语权越来越弱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自研自产电池,越来越多车企因为价格等原因选择其他品牌,以及如今的锂价暴跌,一块60度的电池能省出1.8万元左右。这些,给了价格战继续推进的底气。

降价潮,朝着停不下来的方向走

厮杀还会不受控制的来临,因为这场战役是否结束,单独的几家头部车企已经没有话语权。今年7月,16家车企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组织下,签订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条款关键信息是公平竞争、不打价格战。

但也就在1天之后,这一承诺书直接作废,删除了“不以不合理降价扰乱市场”的条款,车企应该根据市场“自主定价”。紧接着特斯拉变相降价3500元,后续新一轮汽车降价潮开始。

一方面是条款涉嫌价格垄断,另一方面是销量的抢夺必须是既分高下也分生死,抢跑的想多拿,暂时落后的想反击,比较落后的想生存。

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等是抢跑人,而暂时落后想反击的是之前以燃油车为主业的一众车企,想反击的尤其是德系车企。按已经掌握的消息,大众大概率会在2024年谋求拿回丢失的销量,具体的做法包括但不限于,1. 在中国使用更多符合本地需求的配置以及对成本的深度控制,如新款ID.3即将上市,会换装磷酸铁锂电池,且根据不断规模化进行成本分摊,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实现成本均衡;2. 会使用更多的中国本土技术,实现技术进步以及最关键的价格下探,比如大众集团和上汽集团的技术合作,比如买下零跑技术平台,再比如一汽-大众不久前被爆出的,考虑推出旗下专门主打PHEV插混的第三品牌。

当然,德系车的老对手也是同样策略,在中国新能源车的新计划早就清晰,丰田会分别深度合作比亚迪、广汽集团,日产的中国新车会由中方主导,本田目前的计划是本土化做PHEV的降本和深耕。

但,仅仅只是这一层面,还不足以让价格战大幅加速。

更多的,还是背后的资本市场。按外媒最新的报道,随着IDG资本正在接触奇瑞控股,进行筹集资金并购入最高70亿元人民币的股份。尽管奇瑞还在考虑阶段,但一旦其点头同意,后续的一切发展会很清晰。主打燃油业务的奇瑞汽车冲击A股,奇瑞新能源冲击科创板或纳斯克达,最高1500亿元的估值会让奇瑞手中握有丰厚资金,去面对价格战、降级潮或者新一轮的消费需求变化或者技术变化。

但,被资本市场绑定后,得到资金的同时,付出的也是必须达成继续发展的高目标,实现财务报告、实现股价上涨。特斯拉就是典型案例,股价较大下滑时,总会快速祭出价格调整或者权益调整,把股价拉回来。

在当下的全球经济阶段中,资金的重要级高于技术,更高于市场。口袋饱满好过冬,中国头部车企和特斯拉的思路也是一致。

蔚来的裁员,蔚来的组织优化,包括李斌考虑对自研自产电池的短期节奏进行调整(近期峰会发言),落点均是如此。目前,这家企业第三季度结束现金储备452亿元,比二季度增加137亿元。同时,随着近期换点生态的不断扩大,包括海外投资(如阿布扎比CYVN投资机构)、国内的投资,还会进一步增加。

理想的高销量背后逻辑也是一样,三季度末现金储备拉到885.2亿元;

小鹏汽车,第三季度末,现金储备进一步增加到365亿元。

市场卷的越凶,就需要更多的钱来砸技术,实现竞争力的提升。销量卷的越凶,就需要越多的价格调整,来进行营销应对。以及,钱越难赚,资本市场对车企的业绩和前景压力就越大。

三者互为关联的那种循环,断了哪个环节,车企就可能丢掉一条“命”,所以,关于价格战和降价潮,在2024年无法结束。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