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叔观察】合资节节败退,国产车真的要崛起了吗?

汽车点评AC

3167阅读

2024-01-02

2023年,中国汽车史最惨烈的价格战,一直从年初打到年末,并且丝毫没有要结束的意思,甚至还会持续到2024年,至今还有人惊叹道“万万没想到,汽车也能卖白菜价”。

确实很惨,尤其是外资品牌,曾经价格坚挺的BBA,甚至出现上市及优惠,少则五六万,动辄十来万,善于加价的雷克萨斯,也意外出现了大幅优惠,曾经霸榜中国车市两田一产和南北大众的价格也跌到了谷底。

至于为何出现这种局面,我想自主品牌功不可没,再加上新能源技术优势,让外资品牌的日子过得是相当难受,甚至可以说节节败退,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汽车真的已经崛起了吗?

谈及此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汽车艰难的造车史,在20世纪中叶,那时候的中国百废待兴,直到1956年,才由长春一汽才制造出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解放CA10卡车,1958年,中国第一辆吉普车和第一辆国产小轿车诞生,许多零部件都是手敲火烤造出来的,可想而知,那时的条件有多艰苦。

二十余年后,中国改革开放,一大批外国企业开始瞄上了中国市场,至此合资品牌诞生了。当然我们最初的愿景就是以市场换技术。可在那时,外资品牌并不想给我们技术,只想着如何挣钱,汽车零部件都是国外生产,只是在国内完成组装,1983年,上海汽车厂便是以此种合作模式,耗时整整7天才造出了第一辆“国产”大众桑塔纳。因此,那时的桑塔纳国产化率仅有2.7%,直到2007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才达到了98.7%。

在20世纪末,随着中国制造工业水平的提高,民营自主品牌也逐渐多了起来,1998年吉利“豪情”汽车下线,2005年吉利帝豪面世,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1995年,比亚迪诞生,但当时仅在涉及电池领域,在2003年比亚迪才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正式进军汽车领域,第二年比亚迪的第一辆电动汽车便亮相了,2005年比亚迪F3上市,并连续多次创下了中国自主品牌车型的销量纪录,2008年比亚迪F3DM上市,搭载了第一代插电混合动力系统,也是中国品牌量产的第一款混动车型。

1999年奇瑞推出了第一款轿车——奇瑞风云,再后来著名的“神车”——奇瑞QQ面世,月销一度超过一万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圆了许多人的汽车梦。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国汽车终于迎来新的机遇,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2014年“大美中国车”吉利博瑞面世,这也是吉利旗下首款引入沃尔沃安全技术理念的车型,当然吉利博瑞也不负众望,在J.D.Power发布的2019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显示,博瑞的得分更是超过了凯美瑞、君威、帕萨特等主流合资车型。其实,不只是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长安也在这一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长城哈弗H6更是多年蝉联国内紧凑型SUV冠军。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靠着小米加步枪,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逐渐打造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汽车品牌,而其中的艰辛,恐怕是当下年轻人难以体会到的。

与此同时,我们自主品牌也开始了自力更生,摒弃以往的照葫芦画瓢,逐渐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吉利充分吸收沃尔沃先进的制造技术,并加以本土化改造,终于在造车工艺、发动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也为后来吉利独霸中国汽车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随着大众双离合的面世,我们自主研发的各类双离合变速箱也相继装车,打破了我国自动变速箱从无到有的尴尬局面,到目前为止,除了采埃孚和爱信的变速箱被少量采纳以外,绝大多数车型都是采用了我们自己双离合变速箱。当然长安的蓝鲸系列发动机、奇瑞鲲鹏系列发动机、万里扬CVT也为打破外资垄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而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不论是混动还是纯电,我们都掌握大部分的核心技术,并且几乎都能实现自研自产,以至于让曾经独霸一方的日系混动黯然失色。比如比亚迪汽车,其DM-i超级混动的实力有目共睹,宋PLUS DM-i和秦PLUS DM-i的销量就是强有力的佐证,当然,奇瑞、长安、吉利、上汽也在混动领域也颇有建树,并且市场口碑也非常不错,至于纯电,外资品牌更不是对手,月销榜单前十名中除了特斯拉,也鲜有合资品牌的身影。

与此同时,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加入,借助互联网思维,又将汽车智能化推向了汽车工业的最前沿,谁要是没有智慧座舱和自动驾驶,产品根本就拿不出手。因此,主打低配高价的合资品牌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23年10月份,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市占率为60%,达到这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高位,德系车占有率为15.6%,日系车占有率为14.6%,美系车为7.4%,韩系和法系车则更惨,分别仅剩下1.5%和0.2%,可以说韩系和法系已经完全被边缘化了,其中法系的雷诺和日系的三菱已经败走麦城,雪铁龙和标致也在生死线上徘徊,马自达和福特还在痛苦中挣扎。

而在海外,中国汽车更是大放异彩,在燃油车领域,上汽、奇瑞、长城、吉利突飞猛进,上汽名爵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仅上半年就销售了53万辆,奇瑞在俄罗斯、南美洲、西亚市场所向披靡,共出口了39.4万辆,在2022年,还成为俄罗斯最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2023年长城汽车也在俄罗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与奇瑞和俄罗斯本土的拉达,建立起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在新能源领域,上汽名爵MG4 EV在欧洲颇受青睐,一度还获得了纯电车的销冠,在东南亚,中国品牌已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三,其中比亚迪元PLUS在多国数次拿下销量冠军,例如在泰国,元PLUS已经是连续7个月的纯电动车销量冠军。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23年的1~11月份,中国汽车出口累计出口量达到了476.2万辆,预计全年将超过500万辆,出口量将超过日本和德国,勇夺世界第一。从0增长到100万辆,我们用了55年,从100万辆增长到200万辆,我们用了10年,但从200万辆增长到300万辆,我们仅仅用了1年,增长速度之快,西方各国是始料未及。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最为核心的电池产业,中国也是遥遥领先,据统计,中国占全球锂离子电池产量的70%,并且在大多数锂离子电池所需的五种关键矿物中,中国控制着60%至100%的矿产开采或提炼能力。同时,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的企业中就至少有6家中国企业,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稳居冠亚宝座。

新能源技术领先,产业链完善,转型乏力的外资品牌也开启了“反向合资”模式,奥迪找到了智己、大众与小鹏联手、Stellantis和零跑联姻、宝马MINI则与长城合资建立了光束汽车,后期不排除还有更多的外资和自主品牌合作,这就证明了外资品牌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势,寻求与自主品牌合作,便是要弥补它们自身的弱点,以谋求更大的市场。

车叔总结

至此,可以看到,在燃油车领域,自主品牌在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稳步提升的市占率也印证了自主品牌的品质也不亚于外资品牌,但不可否认,在这一领域外资品牌依然拥有着不容忽视的实力,销量榜前十名外资品牌依然是占大头的。而在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的优势则非常明显了,价格极具竞争力,三电技术遥遥领先,智能化体验更好,相关产业链更完善,这都是现阶段的外资品牌所不具备的,同时消费端也有了共同认知,那便是合资电动车都是杂牌子。因此,综合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崛起,然而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谈崛起还为时尚早,除非拿下燃油车市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崛起。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