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欧洲挑大梁的中国汽车,为何只有MG?

郑谊

2837阅读

01-18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过程,就是一部夹缝中求生存的血泪史。因为工业底子薄,起步晚,所以一直被牵着鼻子走。自主研发速度慢,且专利受阻;逆向开发一时之快,却拔苗助长;市场换技术放开了市场,但没获得技术!中国汽车产业走了很多弯路,自主研发受阻就海外并购,燃油车受阻就发展新能源,核心零件受阻就全产业链布局。中国汽车就是这样一点点在夹缝中发展,撬开国际市场大门。

进入海外,面对各国用户不同的需求,残酷的竞争,政策的打压,中国汽车依旧负重前行。直到2023年,中国才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量最大的国家,而这距离我们开放市场,已经过去了40多年!

2023年,上汽集团以120.8万辆的成绩,成为中国出口最多的汽车集团。MG品牌以80万+的海外销量,成为中国单一品牌的出口冠军!MG4 EV海外累计销量突破10万+,是欧洲紧凑型BEV销量冠军。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品牌终于能挺直腰板了。

而纵观MG品牌的全球化,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

【用户排斥你,我们出海收购】

欧美发达国家是汽车产业的发源地,有着数不尽的汽车品牌和百年来积累的技术。在他们眼中,中国汽车品牌就是小学生,让欧洲用户接受来自中国品牌的汽车是何其困难。而MG品牌诞生于英国,拥有极高的全球知名度。也是由中国人自己掌握的国际汽车品牌。MG的成功收购和运营,也为后来其它中国品牌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走向海外提供了范例。

品牌可以买,但渠道建就没有捷径了!MG在成为上汽集团旗下品牌的第一年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上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不停拓展新的市场,至今已在全球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销售渠道。这非一日之功,更非其他品牌短期内可以做到的。

时至今日,在国内市场知名的中国品牌有很多。但是能在全球市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大卖,还有较高知名度的汽车品牌,也就只有MG了。

【技术封锁你,我们换道超车】

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时代到来之后按下了加速键,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对欧洲用户对汽车操控性,安全性的苛刻要求,曾在70年代就设计出风靡世界的MGB车型,将钢炮基因刻在骨子里的MG,开发“钢炮级驾控”车型可谓驾轻就熟。因此MG4 EV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它不仅是中国首款纯电全球车,也是全球首款电动钢炮。

M4 EV在欧洲对标大众高尔夫GTI宝马1系。面对这些油车时代的小钢炮,MG4 EV凭借电动化优势,在产品力方面实现了全面碾压!

它使用上汽星云纯电平台,拥有原生后驱的结构!50:50轴荷比,拥有极高弯道动态平衡性!躺式电芯布局,拥有490mm超低质心高度!31568Nm/deg的抗扭刚度,拥有超高的车身刚性和结构安全性!高性能8层扁线绕组电机,拥有更小体积,更轻质量和更大的功率!XDS弯道动态控制系统,拥有极高的过弯极限。

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MG4 EV 实现了最快3.8S的零百公里加速,和媲美保时捷 Taycan的麋鹿测试成绩。更是有很多欧洲车主,直接开它去纽伯格林赛道刷圈速!刷新了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的认知。MG4 EV在欧洲一炮而红,2023年12月英国市场销量已经超越特斯拉。9月10月连续交付破万,成为欧洲最畅销的纯电紧凑型车!

MG4 EV在欧洲市场起售价达到3.19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中国汽车不仅摆脱了廉价低端的形象,而且通过电动化实现了对欧美汽车品牌的弯道超车!

【政策限制你,我们全球布局】

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刺痛了欧洲的“神经”。2023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可能损害当地的产业。这就是赤裸裸的想把中国汽车产业,限制在国门之内!

面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困境,MG用“出海”的方式,代替了过去传统“出口”的方式。也就是说除了产品以外,将用体系能力,渗透到欧洲。MG目前在海外拥有3家研发中心,4个海外生产基地,100+零部件海外生产研发基地,1800+海外营销服务网点。今年7月,上汽集团透露,已将欧洲建厂纳入议事日程,目前已经处于选址阶段。因此单纯出口型的汽车品牌或许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限制。但是MG品牌通过体系化直接带动当地就业和税收,完美解决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获得长期稳定的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结:最强出海在上汽,上汽最强在MG!

今天的中国汽车,已经从拿市场换技术的阶段,发展到凭本事制霸全球的阶段。通过新能源换道超车,中国汽车正在重塑全球定价体系,技术体系,影响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其中最能代表中国汽车产业实力的,就是上汽集团,就是MG品牌。而随着更多像MG品牌一样的中国汽车走向海外,中国汽车产业势必为世界人民出行方式的改变,为全球新能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