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你都记得哪些经典的段子?
不久前有个段子突然在汽车圈流行:再不努力就只能开BBA了,这个段子,意在嘲讽那些越卖越贵的国产新能源。
一般情况下,年终哭穷的段子总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没有人嫌自己钱多。
现在的问题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真的很贵吗?
1、段子是怎么产生的?
互联网时代有一个明显特征:无论什么说法,哪怕是很离谱,总是有一大堆人来共情,车圈也不例外。
再不努力工作就只能买BBA,字面意思是:国产新能源比奔驰、宝马、奥迪还贵。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它大概与近期上市或者发布的一些重磅国产新能源车型有关。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车型的价格。
问界M9起售价为46.98万元,理想MEGA预售价为60万元,蔚来ET9预售价为80万元,小鹏X9起售价为35.98万元,被大家盯着看的仰望U8售价为109.8万元腾势D9起售价为34.98万元,坦克700预售价为70万元,极氪001 FR售价为76.9万元……
再往前看,问界M7、智界S7、阿维塔12、方程豹豹5之类的车型,均价也都在25万元以上。
这些价格贵不贵呢?
当然贵!
其中某些车型的售价甚至抵得上一套房子。
但国产新能源真的越来越贵吗?
消费者真的连车都买不起了吗?
2、国产新能源车真的让人买不起吗?
如果只看那些热门车型的售价,那么很容易得出“国产新能源越来越贵”的结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的网络段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攻一点而不及其余,或者说,叫以点代面。
国产新能源越来越贵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第一,以前没有这么多价格离谱的国产新能源车型。
这个其实很正常,国产新能源崛起也就是这两三年的时间,两年前很多厂商连生存都困难,没有余力去进攻高端市场,比亚迪就是典型,两年前的比亚迪,能把20万+级别的比亚迪汉做好,就算是不错的了。
第二,高端车型销量不高,但声量很大。
这个也比较容易理解。
国产新能源卷得厉害,高端车型一般情况下都是集齐各种黑科技的,例如仰望U8,采用了易四方平台技术和云辇-P系统;小鹏X9全系标配后轮转向;极氪001 FR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2.02秒。
车,并非人人都买得起;但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或者配置,热度却相当高,也是各大厂商宣传的重点。
仰望U8十二月份卖了1593辆,关注度比一个月卖了8万辆的宋家族都高好几个量级。
第三,有些人在潜意识里把“高端”两个字与合资品牌挂钩,认为国产车天生就是低端,这种思维惯性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其实,价格昂贵的合资新能源少吗?奔驰EQE SUV起售价达到了48.6万元,奔驰能卖的价格,问界卖不得?
实际上,稍微了解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人都知道,2023年各大汽车厂商卷来卷去,真正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车型,售价是在逐步降低的。
有些人在“讨伐”国产车越来越贵的时候,可能忘记了今年一轮又一轮的降价。
举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比亚迪12月份单月销量34万辆,刨去出口的3.6万辆,国内销量在30万辆左右,这些销量中,秦家族贡献了4.6万辆、宋家族贡献了8.3万辆,海鸥海豚加起来贡献了8.6万辆,元家族贡献了4.1万辆,这些车型走的都是低端路线。
此外,哪吒汽车的销量大头是12.68万元起售的哪吒X,表现良好的银河L6起售价为11.58万元,智己、岚图等原本定位30万+市场的品牌杀入了20万+的区间,零跑C01把中大型轿车的售价拉低到了15万元左右。
所以,国产新能源真的让普通人买不起了吗?
3、何为贵,何为便宜?
贵不贵,是需要对比的。
与3年前的主流新能源车型进行纵向对比,2023年的国产新能源价格有明显下降;与同价位的合资燃油车相比,国产新能源的性能也有明显优势。
可以来个简单的对比,11.58万元的银河L6入门版,系统功率是287kW,同样价格的丰田卡罗拉,是最大功率为89kW的1.5L三缸机而且不带倒车影像。
你猜,普通的消费者会选谁?
像银河L6、比亚迪秦PLUS这样售价较低的国产新能源车型,才是大部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它们也是整个新能源市场的主力。
盯着几款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型大呼买不起,却对售价越来越低的普通车型视而不见,看上去是在为普通消费者“叫屈”,实际上是哗众取宠抖机灵。
4、为什么要冲高端?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车自然是越便宜越好,物美价廉也是很多厂商追求的目标,那为什么国产新能源厂商还要集体推出高端车型呢?
这个道理很简单,高端车型必然要用到比较先进的核心技术,也必然带来更高的配置。
如果这些高端技术能够在高端车型上取得突破,那么将其下放到中低端车型上,就顺理成章了。
高端车型赚人气、然后用中低端车型获取利润,这是大多数品牌的常规做法,就连奔驰、宝马、奥迪也不例外,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一些配置,例如空气悬架、360度全景影像、流媒体后视镜等等,最先都是在高端车型上进行普及。
试想一下,如果比亚迪一开始就把易四方平台和云辇系统放在秦PLUS上,消费者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比亚迪这个厂商将难以维持,厂商的刻苦研发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最终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会停滞不前,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技术的普及,都是从高向低扩展,这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国产厂商冲击高端,其实是行业内的常规做法,它不是膨胀,更不是对消费者的“收割”。
5、从高到低其实是进步的结果?
其实“国产XX品牌贵到买不起”的言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言论一开始嘲笑的对象是华为。
在被制裁之前,华为高端手机的售价直逼苹果,高端机型的销量也与苹果并驾齐驱,那个时候就有“以前没钱买华为,现在没钱买华为”之类的说法。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种言论被用在了比亚迪头上,当初的比亚迪汉上市时就有这种说法,仰望U8、腾势D9等车型出现之后,这种讨论更多,现在这种讨论又蔓延到了整个国产新能源厂商身上。
炮制这种理论的人,忘记了华为不但有Mate系列和P系列,还有2000元挡的荣耀、NOVA和千元档的畅享;忘记了比亚迪不但有仰望和腾势,还有秦、海鸥和海豚;忘记了吉利不但有极氪、极星,还有银河和几何。
为什么这种理论这几年总是跟着国产头部厂商走,很简单,华为、比亚迪以及现在的国产新能源,都是靠技术取得的突破,在以前,它们想这样玩也玩不下去,因为手里是真没技术。
高端技术率先用在高端车型上,然后快速向中低端车型扩展,这种玩法国产车会越来越熟练。
只是,很多人暂时还不习惯而已。
还记得当年华为每隔半年就把旗舰级麒麟芯片下放给2000元挡荣耀手机上的盛况吗?
也许过不了多久,云辇-P系统,就开始在中低端的比亚迪车型上出现了。
结束语:
“没钱买国产”这是一种无聊的调侃,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种声音自然就消失了。这里留一个问题,到2024年年底,还会有人这样说吗?看上去时间区间很短,但中国车市局势瞬息万变,又有几人有准确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