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出口市场,仅仅把眼光放在国内的话,目前自主阵营的主流车企,已经分化成了层次分明的四个梯队。
年销250多万辆(上险量)的比亚迪,是断档式第一;
135万辆左右的长安和吉利,属于两大巨头;
TOP 3往下,规模就直接掉到了80万辆内:长城、广汽、奇瑞和五菱这“四强”,都集中在70-80万辆之间。
再往下看的话,规模就又掉到了30万辆级,包括有着豪华定位的红旗,和亟待振奋销量的上汽。
接上一篇文章(《比亚迪独自欢喜,吉利输了销量赢了后势|2023车企喜忧录自主篇(上)》),我们今天就聊聊自主阵营的三、四梯队。
奇瑞汽车
2023年上险量74万辆,同比增长19.66%
新能源渗透率(去年12月):10.57%
尽管个人近两年一直不太看好长城,但2023年连奇瑞都已经赶上并反超,还是让我有些意外的。因为凭印象讲,奇瑞的话题度、产品热度都远不及长城,更何况新能源市场大爆发的两年,奇瑞也从没拿出过一款足够亮眼的插混或电动车。
但是看销量,不论是2023年全年还是最近的12月份,奇瑞5个乘用车品牌中的四个,都实现了幅度不小的增长,集团总体在2023年实现了近20%的增长,12月份增幅更是达到了三成,对于年销50万辆以上的车企,已经算相当出彩。
奇瑞的增量,主要来自哪里?它的实际情况是不是真的欣欣向荣?还是得深入到具体车型来看。
如上表,奇瑞主品牌的销量扛把子依然是瑞虎8,去年销量坚挺如故,12月的小爆发将月均销量抬到了万辆以上。不过对增量贡献最大的,则是2022年9月上市的艾瑞泽8——这款车去年上半年一度有些低迷,但是在7月份新增了2.0T高能版后,势头明显好转,下半年月销量保持在了9千左右,最后的12月更是突破了1.4万辆。
去年8月上市的探索06,算是奇瑞在越野范儿SUV上的一个尝试,但效果一般,月均只有2千辆左右。5月底上市的瑞虎9,倒是有些超出预期,月销量稳定在了4、5千辆的水平,考虑到它15万元以上的定价,已经比星途瑶光要强得多了。
新能源市场爆发的背景下,奇瑞新能源反而成了唯一下跌的子品牌,源自大蚂蚁的eQ7舒享家依然惨淡,而在Lumin、熊猫mini、海鸥等车型的包围下,QQ冰淇淋也没能获得多少增量,多年未换代的小蚂蚁则更是缺乏竞争力。
去年12月奇瑞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10.57%,远低于自主车企的平均水平,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奇瑞和友商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捷途贡献了奇瑞集团全年最大的亮点,除了销量大涨70%以外,9月份上市的旅行者把方盒子车型的野性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上市后销量快速攀升,9月份达到了9561辆,超越了坦克300、哈弗猛龙,成了目前方盒子SUV类别的销冠。
至于星途,全年大涨93%,但基数太低,意义不大。这个品牌的未来,就看星纪元系列的表现了。
长城汽车
2023年上险量73.9万辆,同比下滑0.35%
新能源渗透率(去年12月):33.73%
终于说到长城了,它可以说是2023年最让人唏嘘的车企,不是因为它停滞不前、被老对手吉利和长安逐渐甩开,而是它明明拥有着不俗的实力,并不间断做出了诸多努力,却终究没能换来让人满意的结果。
四个乘用车子品牌,两个下跌、两个上涨,下跌的一个是承担大半销量的哈弗,一个是专注纯电新能源的欧拉,意味着在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长城都遇到了瓶颈。
亮眼的是魏牌实现了三成以上的增长,但最终全年销量也仅仅只有3万多辆。
整个哈弗品牌,2023年月销能过万的,只有H6和大狗两款车型,曾经让人担心的H6销量占比过大的问题,如今已经真实凸显了出来。除了以低价换量的M6还能勉强月销5千,其余车型大多连月销2千都很难实现了。
2023年对哈弗品牌打击最大的,应该就是采用独特Hi4四驱结构、被寄予厚望的枭龙MAX——最好的月销成绩只有4千辆出头,之后就逐渐滑落到不足2千了。
另一个令人惋惜的是走方盒子路线的猛龙,表现也很一般,未能突破5千辆就稍显颓势,表现不及同价位的捷途旅行者。
枭龙MAX和猛龙这两款最有爆款潜质的战略车型受挫,对于哈弗品牌是个不小的打击。而同样的情况,在定位高端市场的魏牌上,也几乎同时出现。
玛奇朵、拿铁接近停产,摩卡挣扎在月销三位数,魏牌自身基本放弃了20万元内的市场,开始以蓝山、高山两款大尺寸的三排座车型,冲击30万级高端市场。蓝山月销量一度接近5千,但很快滑落到2-3千辆,高山10月份上市后,12月销量为800多辆。
哈弗和魏牌两个品牌,都在2023年作出了以重磅产品进行品牌重新定位的努力,但从结果来看,双双遭遇挫折。而在稍早的时候,全面瞄准女性客户,推出芭蕾猫、闪电猫的欧拉则更早受挫。几番努力下来,欧拉的销量支柱仍然是好猫一款车型。当其它新创品牌快速增长的时候,此消彼长,让欧拉的处境逐渐边缘化。
或许能够让长城感到欣慰的是,在国内市场受挫时,海外业务却蒸蒸日上,尤其是在俄罗斯市场,已经打出了自己名气和口碑。
上汽通用五菱
2023年上险量73.2万辆,同比下跌15.89%
新能源渗透率(去年12月):67.63%
巅峰时期的上汽通用五菱,单单宝骏一个品牌的年销量就过百万,和五菱品牌加到一起总规模高达150多万辆,而仅仅5年之后,宝骏就变成了一个年销不足5万辆的边缘品牌。
2023年,宝骏品牌全年总销量3.3万辆,虽然还没被完全放弃,但最有望走量的新产品,都被集中到了五菱品牌中。即便如此,把宏光微面系列算进来,五菱品牌2023年仍然下滑了14.59%。
但是在新能源渗透率上,上汽通用五菱总体达到了67.63%,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在自主车企中已经算是相当高了。
自Lumin、熊猫mini等同价位的竞品上市后,宏光MINIEV的销量就在逐渐下滑,直到去年缤果、海鸥两款更高定位的小车上市,5万级电动微车的市场规模,很快就被6-8万元级小车反超。
这对五菱也是个好事,宏光MINIEV和缤果加到一起,全年仍然达到了40万辆,并不比此前宏光MINIEV一款车型要低,五菱也终于实现了主销价位的提升。
到了2023年,曾经短暂火爆过的凯捷已经滞销,但星驰、星辰、佳辰这3款车依然保持了不小的规模,全年总销量超过了13万辆。最值得振奋的,是五菱的首款三厢轿车星光,以大空间、低价格的插混车定位,在秦PLUS的势力范围站住了脚跟。去年12月上险量突破了8千辆,表现比长安启源A05要好很多。
宝骏品牌也没有放弃努力,悦也、云朵两款电动车型在造型风格和实用性上各自都有足够的创意,可惜没能像缤果那样打开局面,或许不就之后,宝骏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历史任务就要告一段落了。
红旗汽车
2023年上险量34.4万辆,同比增长20.18%
新能源渗透率(去年12月):23.13%
红旗汽车隶属于一汽,但是一汽的自主业务基本集中在红旗,所以我们就单聊这个品牌了。
从2019年开始,红旗进入了连续跨越式增长的阶段,从2018年的年销2.5万辆,到2021年已经暴涨到了27万辆,2022年宏观市场萎靡的大背景下,红旗增速放缓,但是在2023年又再次加速,全年上险量达到34.4万辆,成为年销30万辆自主品牌阵营中的后起之秀。
如果放在豪华阵营的话,红旗已经远远超过了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等二线品牌,除了奔驰宝马奥迪之外,也仅次于特斯拉、理想两个新能源品牌。
不过从具体车型来看,红旗的平均售价在自主阵营里已经不算突出了,30万元以上价位的H9、HQ9、HS7、E-HS9等,全年总销量只有3.4万辆,相当于理想L7一款车的零头。
以终端售价来看,红旗主销区间其实集中在15-20万元区间,算得上一个中高端品牌,已经很难划到豪华阵营了。
红旗2023年的增量,并非来自H5、HS5这两个销量支柱,而是声量和存在感非常弱的一款新能源车——E-QM5,这款2021年上市的老车型,初期月销都只有三位数,但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去年年下半年又进一步加快,甚至在11、12月里连续破万,最终年上险量达到了7万多辆。
初上市时,E-QM5售价高达24万,2022年3月推出了16.58万的充电乐享版,其余配置的售价也大幅下调,这有可能是E-QM5销量上涨的一个原因,但应该不是主要原因,具体缘由这里就不深究了。
抛开E-QM5,红旗其它车型在2023年总体并没有明显增长,H5大涨34%的同时,HS5下滑了22%,入门级SUV HS3上市后,并没能依靠低门槛换来可观的销量。所以整体来看,红旗目前也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如果没有新的有效策略,今年能否上涨就很难说了。
上汽乘用车
2023年上险量30.9万辆,同比下滑18.5%
新能源渗透率(去年12月):77.14%
上汽自主的巅峰是在2019年,荣威、名爵两个品牌全年上险量达到58.5万辆,同时期的广汽自主年销不到50万辆,两个经常被拿来对比的国企,上汽一度占据优势,并一直保持到了2021年。
然而从2022年开始,上汽自主在国内市场的处境骤然下跌,全年总上险量不足40万辆,到了2023年,尽管有了智己、飞凡两个新能源品牌加持,年销量还是险些跌破30万辆,已经不足广汽自主的一半。
查看车型销量,除了部分新车之外,荣威、名爵两个品牌几乎所有车型在去年都遭遇两位数的大幅下滑,销量最高的荣威i5,月均已不足5千辆。
至于22、23年上市的新车,名爵MULAN销量甚至不及大众的ID.3,之后更名为MG4;MG7的表现稍好,但月销3千左右的规模仍然改变不了大局。
荣威的重磅新车,是上市不久的D7,去年11月上旬上市,12月上险量达到了4837辆,和同价位的热销车型没得比,但大空间、高性价比的路线,总算收货了一些市场效果。接下来就看D7的成绩是否会推动荣威、名爵整体转型,也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智己L7、LS7表现平平,但是20万出头起售的LS6,直接卷出了月销近9千辆的成绩,势头已经盖过了同价位的小鹏G6,这对智己品牌影响深远。不久后的L6,势必会给电动轿车的激烈竞争再加把火,开始走量之后,智己也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最有实力的新创品牌之一。
文|冰心皮蛋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