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汽车消费陷阱与售后猫腻 这些地方要留心 |汽车315

道哥说车

2520阅读

03-13

【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张浅】临近315晚会,消费者的各类维权话题成为了这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汽车作为生活中的“大件花销”,各式各样的“陷阱”和“猫腻”多年来始终存在,对于很多初次购车的外行人来说,这里的确“水太深”,让人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掉进“圈套”中。

加价提车 业内“潜规则”

最近,一桩涉及汽车经销商加价的新闻再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来自海南的王先生在一家雷克萨斯4S店预订了一款新车型,支付了5万元定金,并签订了购车意向合约。约定提车时间为5月10日前,但在支付定金当天下午,却被告知需额外支付10万元服务费方可按期提车。此事不仅令王先生犹豫不决,更引发了对汽车销售市场中“加价提车”现象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在高档车市场中,“加价提车”并非新鲜事,很多经销商以“提车费”、“加急费”等名义向消费者收取额外费用,这已成为行业内的一种“潜规则”。尤其是在一些热门新车上市的阶段,销售火爆导致等待时间加长,一些消费者为了尽早提车愿意支付额外费用。

然而,本次事件中的加价行为引发争议的并非费用数额,而是其属于一种单方面的临时加价,违背了契约精神和商业诚信。根据律师的说法,商家应当向消费者返还双倍定金,而不仅仅是单方面退还5万元的定金了事。

偷梁换柱 货不对板

大多数消费者是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的,甚至对所选购的车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一弱点常被不法店家利用,从中牟利。

较为常见的情况是,某店家把一辆基本型的轿车稍做改造后当豪华轿车卖给消费者,个别店家还擅自对汽车的外部、内部进行豪华装饰,以转移消费者的关注点,而对发动机等关键部位的安全配置有意回避,欺瞒消费者。此外,个别不良店家甚至将汽车内部配置价格较高的配件偷换为价格便宜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4S店外,厂商们“货不对板”的案例也较多,此前一段时间,曾爆发过多起组团维权事件。例如,某汽车品牌因将宣传的最新高通8核高性能芯片变成旧款4核英特尔芯片,而遭到车主集体投诉,甚至被央视点名报道。

低价为“幌” 优惠有“水”

市场的激烈竞争使越来越“精明”的汽车经销商用低价车做幌子,重点卖高价位车,以坑骗消费者。较为常见的情况是,消费者因低价被某款新车吸引,但是该车缺少多种基本配置,使得消费者不得不以不菲的价格去买配置。这种时候,消费者需要想好自己要花多少钱买车再去车市,否则极易中商家的销售花招。

除了低价策略,在买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商家推出的多种购车优惠活动,这也是吸引消费者选购的一大方面。例如,精品装饰优惠活动,只要购车就可以送价值上千元的全车太阳膜、脚垫等礼品,花2千元就可以购买到价值上万的原车精品礼包。殊不知,这些所谓价值上万的原车精品在某些电商平台上可能也就值几百元。

据了解,所谓“原厂精品”的东西,是一些汽车厂授权附件厂家生产的周边产品,没有零件号,“原厂”里看不到这些东西,所以也没有执行原厂整车的质量标准,准确叫法应该是汽车厂家认可的汽车装饰改装产品,质量高于4S店自营产品,但是价格昂贵。

小病大修 自作主张

所谓的“小病大修”是指车辆在维修时,有时只是一些小毛病,但有些店家会夸大其词。比如车门刮破了,有些店家会让消费者把整个门给换掉,但换上新车门之后,再想卖车时就是“换件车”了,不少消费者也是在卖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车曾经被“小病大修了”。

去年2月,根据《半岛晨报》报道,一位来自辽宁大连的肖女士在卖车时才发现,7年前的一次雪天追尾,4S店竟然没征求她的同意,直接将其车的C柱和后翼子板做了切割,使她的车成了“事故车”,市场价折损1万多元。肖女士质疑4S店过度维修,且侵犯了她的知情权,要求4S店赔偿其经济损失。

事实上,早在2015年,315晚会就曾曝光过,东风日产、上汽大众和奔驰等品牌4S店“小病大修”的问题。虽然时间已经过去9年,国内汽车的售后服务也比那时候规范了许多,可依然存在不少“小猫腻”,值得车主在保养和维修时注意。

以次充好 质量不过关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维修充斥着各种问题,其中以次充好、以旧代新最为突出,不仅让消费者增加了支出,也导致车辆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

有关人士透露,大多数的手法是把正厂的零配件用副厂来顶替,但同样是收正厂的价格。例如汽车的三滤、离合器、刹车片等是最常出现以次充好问题的。使用这些假冒的零配件,会使汽车早期机器损坏,严重的可能导致部分配件报废。

其他的一些案例是,车子的零配件厂家控制严,而在一些马路边的维修店里,他们会用不同牌子的零配件更换。要知道一辆汽车上有上万个零配件,目前市场上每一种型号的汽车一般都有好几种零配件,包括装车件、正厂件、厂家指定配套件、市场配套件和“三无”的非配套件。因此,零配件质量不同,生产厂家不同,价格往往相差数倍。

如何最大程度避免汽车消费和售后上的“坑”,建议消费者首先在购买车辆前,做好充足的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咨询买过车的朋友,了解车型成熟度,了解4S店售后及服务口碑等,最大程度的做到“知己知彼”。其次,避免选择有过维权问题的汽车经销商,尽量选择口碑好,维权渠道透明的经销商,同时,要理智购车,不被“优惠”“底价”等宣传手段所迷惑。最后,在签合同时要及时对不清楚的条款提出质疑,充分了解合同中的收费及服务内容。

如果在购车过程中遇到纠纷,消费者应保留好一切证据,包括合同、购车凭证、交易对话等。及时向消费者组织或行政机关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