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一周谈:出牌、不甘与反围剿|汽势原创

汽势

2930阅读

2024-03-18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

蔚来小鹏推出第二品牌、华为天女散花般推出各个“界”、高合苦苦寻觅金主、理想汽车依旧水深火热、小米SU7定价已成玄学。合资车企的日子明显不好过了,价格战加速了主流合资车企某种程度上的溃败,削减产能再自然不过,抱团取暖更是必经之路,只是心有不甘。

跨国车企赚钱是赚钱的,但是中国消费者是否持续为这些品牌支付溢价,还是需要多考虑一下。新能源国家队开始出牌,意图后发制人,开启自己的反围剿之路。

这一周,不约而同,新旧势力的对垒,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都在“出牌”。来看最近一周行业风潮与花样解读。

01、蔚来小鹏推第二品牌 华为来势汹汹

媒体也未能免俗,先从流量大户新势力说起。

蔚来用电池包的方式悄摸摸降价,算是一股清流。毕竟,一家用户企业必须要做的事就是不背刺新老车主。不过,更重要的是,蔚来与小鹏几乎同时官宣了新品牌。蔚来新品牌“乐道”终于出场,不仅要销量,还要毛利。蔚来能否在销量上实现突破,指望NIO是指望不上了。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上首次披露,小鹏汽车即将发布全新品牌,正式进军10-15万级全球汽车市场。小米做不到的,小鹏来做,也不枉雷军和何小鹏一直以兄弟相称。

高合还在苦苦寻觅金主,雪上加霜的是,老伙计贾跃亭也对昔日的小伙伴穷追猛打。颇具喜感的是,高合员工泪洒直播间后出其不意又意料之中开启直播带货自救,果然“造车的尽头是带货”。

言归正传,丁磊说:“高合汽车还有三个月的窗口期。”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接盘。“心高气傲”的丁磊也抵不住融资破灭带来的败局。事实上,高合的产品并不逊色,推出了HiPhi X、 HiPhiZ和 HiPhi Y,其中HiPhi Y将价格下探至30万—40万元区间,然而,还未等得及销量有起色,便迎来市场当头棒喝。

有业内人士直言,奇瑞、长城、长安等都是潜在的买家。不过最极端的情况是无人接盘,就此破产倒闭。从此世间又少了一家造车新势力,行业内公认的2024年淘汰赛定生死的年份果然名不虚传。行业人士可真厉害。

小米SU7的定价已上升为一门玄学。本质上涉及的问题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用户是谁。从市场角度来讲,买1599小米手机的人和花25-35万买一台车的人,消费决策大大不同。也不怪网友调侃:“雷总,我们只是变老了,不是变富了。”

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和一众米粉会不会为第一眼看上去是保时捷,侧脸再看像玛莎拉蒂的小米SU7买单,的确是一门玄学。好在后续传闻还有小米SU5、小米SU3等车型,总有一款适合米粉拥有。

小米汽车需要警惕的正是理想MEGA发布后的风暴,这波流量反噬效应直到今天,还让理想汽车身处漩涡,导致“微博之王”李想在水深火热之中寻求MEGA的解困之道。理论上,谁都会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尽管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的。“重要的不是危机本身,而是我们能够从危机中读到什么、学到什么。”

特斯拉曾经的车顶维权事件、宝马MINI展台冰激凌事件、奥迪抄袭事件,都曾掀起滔天声浪。业内人士分析称:想了一下特斯拉的“刹车门”,口水会影响一家企业,但口水显然无法深度影响一家企业,相反,口水甚至是一家车企崛起之前的“成人礼”。

华为各个“界”的新车如天女散花一般洒落市场。如今,华为已完成了三“界”。3月14日,北汽和华为智选车项目的首车正式申报,定名STELATO享界S9。该车长宽高分别为5160*1957*1486mm,轴距为3050mm,主打豪华行政风格。

更重要的是,问界动摇的是BBA的基盘,尽管BBA销量一直以稳健著称,但任何事物都架不住“温水煮青蛙”的结局。

3月15日,零跑汽车与华为举办鸿蒙合作签约仪式,并宣布将基于HarmonyOS NEXT鸿蒙星河版启动零跑汽车APP的鸿蒙原生应用开发。

与国内新势力各有各的“幸运”与“不幸”相比,新能源国家队近日动作频频。

02、新能源国家队要“后发制人”!

3月14日晚,东风奕派品牌的首款新车eπ007上市,新车是一台轴距超过2900mm的中大型轿车,拥有无框车门、掀背尾门的高颜值设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它的价格,直接把中大型新能源轿车的价格拉到了15万元以内。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昊在台上有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一句是“央企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另外一句是“之前可能有人认为,东风的新能源布局慢了,但作为国家队,我们更需要谋定而后动,后发而制人,制人的利器之一就是eπ007。”

这两句话饱含无限深意。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国资委主任张玉卓针对一汽、东风和长安汽车三大央企,明确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单独考核”的要求。自然,考核这是一把双刃剑,三大汽车央企的新能源单独考核,既是松绑,也是挑战。

无独有偶,20日,国家队另一队友一汽红旗将上市新车EH7,同样是一款中大型新能源纯电轿车。EH7将连同比亚迪汉、银河E8、极氪007、智己l6等车型吃掉B级燃油合资车。18日,长安旗下深蓝品牌G318即将首次亮相。

此外,在空置了7个月之久后,中国一汽总经理人选尘埃落定。3月15日下午,中国一汽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受中组部委托,中央组织部有关干部局负责人宣布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亦功出任中国一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显然,除了人事调整,新能源国家队齐出牌,不仅仅是回应,不能不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03、削减50万辆产能 主流合资危机再袭

《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车企抱团取暖》、《日产在中国,不甘掉队》,媒体的标题一目了然。

近日,有两条消息备受关注。

一条是日产和本田正考虑削减在华产能。其中,日产正与在华合资公司协商,计划将在华产能削减30%,即约50万辆。与此同时,本田也打算将其在华产能减少20%,至约120万辆。

第二条是日产汽车正在考虑与本田在电动汽车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其中将包括:推进双方在关键零部件上实现标准化和合作采购,并共同研发底盘等,从而削减生产成本。

电动化转型的冲击波正在进一步扩大,中国车步步紧逼,日系车企则有“节节败退”的可能。有几个标志性数据:一是2024年3月第一周,神车轩逸的销量历史性地输给了比亚迪秦PLUS DM-i。曾经在销量榜上遮天蔽日的日系轿车被拉下马。要知道,轩逸几乎占据了日产品牌在华总销量的一半。

二是日产2023年在中国产量同比下降24%,降至79.3万辆。在经历了连续8年在国内销量破百万辆后,2023年日产首次跌出百万辆俱乐部。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在电动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一切都有迹可循。向来傲娇的日系开始显露颓势,曾经风光无限的日系品牌面临新能源转型的压力,开始力不从心。日本汽车制造商整体正在面临在华战略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供应链、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跨国车企在全球的整体销量仍然取得了正向增长,比如奔驰、大众、保时捷等,不过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日子似有不再维系之嫌。

04、跨国车企 不一样的烟火

与嘴上肯定着电动化转型,但脚下却忙踩“刹车”的奔驰集团不同,大众汽车集团确实嘴上和身体都是极为诚实的那一个。

从财报来看,大众面临的情况可以归结为三点:1、大众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的挑战;2、大众在中国的盈利能力在快速下降;3、2023年增收不增利,继续转型。具体数据方面,2023年,大众汽车营收大幅增长15.5%,达到3223亿欧元,经营利润为225.8亿欧元,净利润179亿欧元。

对于保时捷,归结为一句话,2023年业绩创新高,在全球赚得盆满钵满,但中国市场卖不动了。

保时捷在2023年实现了营业收入405亿欧元,同比增长7.7%,销售利润更是高达73亿欧元,同比增长7.6%,销售回报率稳定在18.0%。在销量方面,2023年保时捷全球销量达到32万辆,同比增长3%。中国市场销量下滑15个百分点,成为全球唯一下滑市场。

此外,保时捷股价出现明显回调。如今不过400亿欧元的市值,与巅峰时刻的540余亿差距不小。与此同时,比亚迪仰望U9、埃安昊铂SSR、极氪001FR等国产百万级豪车接连杀入,有媒体用《保时捷被逼急了》做标题,可见,也把媒体逼急了。

宝马则主打一个“稳”字。不仅在豪华市场的地位稳固,市场份额仍在进一步提升,且稳定向电动化过渡。宝马集团日前公布2023财年业绩报告,全年营收1554.98亿欧元(约合1.22万亿元),同比增长9%。2023年,宝马集团在高端市场共交付255万辆新车,同比增长6.4%,市场占有率为3.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超过566,000辆。

汽势观:新能源汽车的圆周率

上周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因为“3.14”是最接近圆周率数值的数字。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终会回至原点,简单的圆中蕴藏着无限可能。因此,应景来分享最近一周车圈事。原因在于车圈也是一个圆,你趟过的坑,你历经的高光时刻,都会在某个时刻在某个车企身上重现。行业的起起伏伏、人事的跌宕变更、销量的起起落落,都只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 开年的价格战已经为全年定下了基调,不前进,则出局。(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