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新能源淘汰赛还没迎来终局,但是车企的“复活”赛又已经打响了。
眼看清明就快到了,本来想发文祭奠一下这些年垮掉的那些汽车品牌的,但仔细一查忽然发现,一些沉寂已久的汽车品牌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东山再起了。目前我国汽车产能依然过剩,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前两年“关停并转”的观点还言犹在耳,那么现在这些早已泯然众人的品牌又要复活,这又是为哪般呢?
争相复活?
先来看一个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高端品牌——观致。作为最早的国产高端品牌代表,奇瑞与以色列集团在2007年合资成立的观致汽车可以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可惜生不逢时,观致汽车推出后销量表现就一直不佳,导致奇瑞在观致身上接连亏损。最后在2017年底,以66.3亿元将观致贱卖给宝能汽车来止损。
观致在宝能手上虽然迎来了一段短暂的上升期,但很快就继续陷入了连年亏损,再加上宝能汽车自身的资金链爆雷,最终观致可以说是倒在了自主品牌崛起的前夜。目前观致汽车已存在多条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老赖)及限制消费令等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10亿元。
但是最近一个宝能集团将重启观致7车型的沟通函在网上曝光,函件显示,宝能集团计划将复活观致7车型,力争最短时间实现累计量产20万台的目标,并推出纯电车型及增程式电动车,预计未来1-2年陆续实现生产。
比观致更快一步复活的是知豆汽车。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车企,是中国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之一,曾经也是风光无限。
2012年就已经出海卖车,三年后,还以2.3万辆的成绩当上国内纯电动汽车销冠,2017年就取得了其他新造车羡慕的“双资质”。除此之外,知豆汽车还出口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哥伦比亚等30多个国家,至今仍在部分海外市场保持年度销量第一。但好景不长,2019年知豆汽车就因为亏损走向了破产重组的结局。
但是今年知豆汽车不声不响的就完成了重组,而且4月就将携新车“知豆彩虹”重回市场。这背后的重要推手是吉利汽车和爱玛电动车。
在去年年底申请破产的爱驰汽车也迎来了转机。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新能源车企,从一开始就将重心放在海外市场,但是成立六年时间内,仅推出了2款产品,海内海外市场都反应寂寥。自2023年伊始,爱驰汽车就开始陷入生产经营困境,期间数次融资救命、引入更换新的金主股东,但最终还是因为长期拖欠货款,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将其告上法院,甚至被申请破产申请。
但是今年据传爱驰汽车获得了新一轮数亿元的融资,管理层也已经更换,公司即将复工复产,未来将放弃国内市场,主攻海外。春节之后,爱驰汽车上饶工厂还举行了一个小型且不对外的复工仪式。
还有在燃油车时代就早已被边缘化的东南汽车,两年前就传出将会被奇瑞收编整合。今年终于也尘埃落定。当年的东南汽车曾经因为与三菱汽车的合资名噪一时,在上一轮SUV市场爆发潮中,东南汽车也凭借东南DX3、东南DX5等车型吃到了红利。但之后,东南汽车销量就逐年下滑,沦为边缘品牌。
奇瑞将东南纳入麾下之后,按照规划会让东南汽车“贴牌”生产捷途,之后双方再逐步投放新车型、扩充产能。更重要的是,奇瑞收购东南汽车的目的不止是为了国内市场,显然是借道东南汽车辐射整个东南亚市场。
意图海外?
为什么大家都选择在这个时间里“复活”这些老车企老品牌?其实从上面几个品牌之前的发展情况和新的目标不难看出来,观致品牌在海外还颇有影响力;爱驰、知豆也早早就出口海外市场、出口量最大的奇瑞希望通过东南汽车来辐射东盟地区,大家都是为了海外市场。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国汽车出口规模接连取得里程碑式突破:2021年出口量突破200万辆大关,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出口国;2022年出口量闯入300万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出口量跨越了两个百万级台阶,达到522万辆,打破了日本连续七年汽车出口第一的成绩,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汽车出口势头不减,累计出口82.2万辆,同比增长30.5%。业内对2024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普遍乐观,预计将会达到600-650万辆。不管具体数字是多少,但中国汽车出口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目前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还看不到偃旗息鼓的苗头。国内市场卷到不行,亏到不行。反倒是国外市场更容易挣钱。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奇瑞汽车。
奇瑞汽车2023年累计销量188.1万辆,同比增长52.6%,其中出口93.71万辆,同比增长101.1%,几乎是占据整个销量的半壁江山。号称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在出口的带动下,奇瑞2023年营收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所以说出口海外市场是中国车企摆脱内卷的一条途径,也是避免在淘汰赛阶段被快速淘汰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不光是前面提到的这些“复活”的车企,就是目前活得较好的,或者一息尚存的车企,都在考虑杀向海外市场。
写在最后:
瞄准海外市场,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盘活这些在海外市场有一定基础的品牌。不过这个时间窗口也并不长,因为大厂们也都对海外市场虎视眈眈,如果行动速度慢了,这些品牌迟早又会遭受一次致命打击,下一次可就再也没有复活的机会了。(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