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驾仕派立场无关。)
之前苹果放弃造车,各种方向的分析很多,包括产业链角度、技术角度、竞争角度等等,抛开这些,是否还有产品角度的原因呢?这里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外观也是困扰苹果汽车的一个点。
这要从小米和问界说起。
SU7从问世以来就被质疑与保时捷Taycan过度相似:
▲来自电动猩球KONO
而伴随着SU7极为高调且成功的上市,其外观的争议愈发汹涌,当中不少就来自手机领域的老对手华为。海军来势汹汹,米粉不可能不还手。于是之前并没有形成广泛议论的、关于问界的外观争议,也被推上了台面。米粉说:你们(问界)也很像保时捷啊。
除此之外,对问界的质疑还包括M9与迈巴赫GLS过度相似。口水仗打到现在,已经出现了针对新造车外观的刨老底,理想MEGA与现代Staria的对比也再次被翻了出来。
舆论隐隐约约又有种「互联网造车不靠谱」的味道了。
把话说清楚,会发现说出的话还挺有意思。舆论通常把蔚小理与小米、问界笼统归纳到一起,视为同样的新造车势力。其实两者是有不同的。
小米和问界显然不一样,雷军虽然也是做互联网产品起家,但真正让他来到现在的地位,靠的还是小米,做的是智能硬件。华为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也是智能硬件。
然后看看这两派各自在外观上的表现。互联网造车这一系,蔚来、小鹏的产品外观基本没什么争议,ET5和P7还都是很好看的产品,理想之前一直“清白”,直到MEGA才出现争议。至于智能硬件造车这一派,从小米SU7到问界M5、M9处处有争议。
明明互联网造车没有硬件经验,明明智能硬件造车有工业设计的底子,偏偏后者却更多陷入抄袭的争议。或许是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也说不定?
互联网初创公司虽然同样有很多是把海外成功产品移植到本土,但UI其实与海外有很大差异,海外APP的主流是小而美,本土APP的主流是大而全。中外科技媒体都曾经分析过中国与美国APP的这种区别,马斯克也一直把微信当作标杆,还想让X成为美国微信。
本土智能硬件初创公司呢,它们从头到尾都有十分成熟且成功的参考对象,不论手机、电脑、Pad,苹果都是绕不开的工业设计典范。而且这些产品的结构又相对简单,本来差异化就不明显,想不像都费劲。
并且智能硬件参考苹果本身也不能算是争议,因为苹果的设计奠定了整个现代智能硬件设计方向,等同于奠基了形态。就好比曾经汽车的形态被奠基之后,各个厂商造出来大体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比例。
一段小插曲:
▲来自苹果官网
这里就绕回到开头了,为什么说苹果造车这件事,外观也是个很头痛的事情呢?苹果在已经进入的领域,几乎每到一处,都能奠定这个领域工业设计的方向,这已经是一种习惯和自我约束。这能让它们奠定自己的地位,更具体一点,能让它们奠定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能用工业设计奠定整个行业的走势,是它们无往不利的先决条件。
但是汽车太复杂了,有大众、丰田那样的,有奔驰宝马奥迪那样的,这两者之间差异还不太明显,再往上还有保时捷那样的,还有兰博基尼那样的。完全称得上是千变万化。苹果没有能力在汽车领域奠定设计风格的走向,曾经无往不利的经验,在汽车领域连第一步都走不通。
接下来回归主题:
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抄袭本身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判断的事情。曾经众泰那种恨不得百分百复刻的情况固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有些则不然。比如10年前,绝大多数车型的前脸都是6边形大进气格栅的设计,这种情况就不能说谁抄了谁。
小米和问界当然不属于众泰那种类型,从法律角度来讲,路虎跟陆风的官司打了3年多才判,本田跟双环的诉讼反倒是自己吃亏,小米和问界比起那些车企来说,底线还是要高些。那么小米和问界是不是「大家都用6边形格栅」这种情况呢?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是绝对没法开这个口的,这两家产品的外观实在是不光彩。
▲来自VIVO官网
说到这里又想起曾经VIVO和OPPO的升降式摄像头。虽然这种设计已经被放弃了,但证明了它们想要有自己设计、想要探索出自己风格的意图。
我们都知道日本汽车起步的时候也都有抄袭的黑历史。我们也知道本土互联网和智能硬件领域里,充斥着把海外成功案例复制过来的案例。同样,我们都清楚在产业起步阶段,这种情况不可避免。
但并不证明这是对的,不管是智能硬件还是智能汽车,中国都已经是很靠前的水平了,如果还停留在给自己找借口的水平,实在是说不过去。
封面图片来自Pixabay,上传者LeeRosario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