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带头做分级,车展之后,25万元以下智能驾驶将降级?

路咖汽车

5919阅读

04-25

智能驾驶领域,是否会在今年开始被分级。

以上这个问题,是我在本次车展之前思考的一件事。最近今年,激光雷达以及芯片领域,在智能驾驶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他们的技术创新和迭代也是在提速的。而智能驾驶的软件实现的功能,是越来越高级和成熟的,在智能驾驶领域开始有了金字塔尖的产品标准之后,陆陆续续的智能驾驶配置、功能,就将会有等级的划分。

而在这次车展上,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了国产品牌里,当然也会有一些在智能驾驶层面努力追赶的合资企业例如日系的丰田等。但,更多关于智能驾驶层面的信息,还是要看国产品牌,例如华为、小鹏、蔚来以及小米等品牌。于是,我们看到了X个品牌,开始有了智能驾驶轻量化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有了这样的想法,说白了就是减少感知设备上车的数量和级别。

那么,从今年开始智能驾驶领域是否,将会开始有比较明确的分级?效果上,又会有什么样的体现?

华为牵头,分级已经开始

北京车展,赶上了华为系产品的密集发布期。问界M5的改款车型、M9的改款车型以及享界S9一起展出之外,智界S7(售价24.98万)也再次亮相。而我们的关注点,是智界S7上的那套智能驾驶方案,是基础版ADS系统,没有激光雷达,是一套纯视觉的解决方案,和激光雷达版本一样,也能支持高速和城区快速路的NCA功能。

如此一来,华为现在其实是至少有三套驾驶方案可以用的。

一套ADS基础版,做纯视觉驾驶能实现高速路段+城区快速路的NCA功能;一套126线激光雷达的ADS 2.0智能驾驶系统;还有一套192线激光雷达ADS 2.0智能驾驶系统。细分来看,这就是对应不同价位的三种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这种发展模式的底层逻辑,就是开发出一套智能驾驶,然后做复用,在多个版本上开始减配或者说替换配置,来满足符合各个价位的需求。尤其是在智能驾驶控制器都是自研的前提下,这种复用的成本和操作难度都更低了。

然后理想L6确实是比较吃亏的,吃亏在没有激光雷达自研上,让改款后的问界M5在同价位卷出了一套激光雷达+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其实本来这次车展,还想关注一波蔚来的子品牌的信息,但乐道汽车并没有来到现场。而这台车的智能驾驶方案,根据曝光的信息,也是纯视觉做高速和城区的NOA,但没参展就不细聊了,底层逻辑依旧还是算法复用。

谁,还具备这种能力?

其实小米SU7在一开始就用的这种方案,现成的,砍芯片算力、砍了激光雷达改用纯视觉+低算力芯片。而自研智能驾驶梯队里,小鹏也是可以排在头部阵营当中的。车展上带来的MONA品牌(暂无实车发布),也是没有激光雷达的纯视觉驾驶方案,底层逻辑也还是拿现有的激光雷达驾驶方案去做复用。

同样,iCAR V23这台车也是一个走纯视觉方案路线的产品,主打性价比,无激光雷达配置,要实现的功能有高速NOA和城区NOA;但现在能否实现纯视觉方案的城区NOA暂时没有明确信息,应该还是有难点存在。

当然,智能驾驶开始分级的也不止是电动车,还有燃油车。

车展上的大众途观LPro、全新大众迈腾,就是两个用上大疆智能驾驶方案的燃油车产品。他们目前用到的是,比较低成本的智能驾驶硬件方案(大概也就7000元),能实现的功能包含了高速NOA+城区NOA。

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很好实现,加一套智能驾驶控制器和感知设备,只要整车的电路架构允许,就都可以上车。预测一下,今年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燃油车开始上车智能驾驶功能,现在也有Tier 1开始筹备低价位的芯片来迎合燃油车这种需求了。

开始细分之后,能好用吗?

与其说砍智能驾驶感知方案的性能,不如说,这是一种智能驾驶配置、功能的下放。智能驾驶行业已经快速发展了至少有5年左右的时间,包括芯片、激光雷达以及整套驾驶方案的发展,都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成熟度。

今年这个领域可以判断,已经有走向细分发展的趋势。

而如今的节奏,就是去细分智能驾驶市场,让各个价位都有合适的智能驾驶产品去选择。几年前还算旗舰产品的128线、126线激光雷达,现在也有用单颗来做低成本激光雷达驾驶方案的产品,而且还不少。然后,现在的激光雷达旗舰产品,已经有150线、192线的激光雷达产品。

回答消费者关心的,效果能不能好用?

先要讲清楚一个误区,智能驾驶没有开倒车,在现有配置、功能上去缩水,而是在硬件和功能上进行拆分。例如这次车展上,有供应上把智能驾驶拆成了多个版本,有应对最基本高速NOA的10+TOPS版本;有应对高速NOA的80TOPS版本,也有低成本城区NOA的128TOPS版本,对应合作的有9个国产汽车品牌,今年内装车问题应该不大。

聊聊这种拆分后的好处,和弊端。

好处显而易见,让更多低价格车型拥有最起码的智能驾驶功能,也就是高速NOA的功能;当下这套功能的实现,芯片+视觉感知+地图就能做好,难点早已不再是高算力芯片,而是高算力芯片的成本。

而站在技术逻辑上来分析,真正受影响的其实是那批具备城市NOA功能的产品。这批产品需要高算力也需要激光雷达,而这两项硬件配置如果后续被细化分级,那么对应的就是体验感上的降级。

大致的降级,将会是智能感知硬件和价格匹配的特别精准,10-20万、20-30万以及30万元以上的产品,将会配套不同的算力芯片来组成的智能驾驶方案;大致在使用上的区别,将会体现在指令操作的灵敏度、跟车距离、接管次数上,在复杂指令上的完成度或许不如高算力芯片那样丝滑,而且在识别的精准度上由于感知设备的局限行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再聊最后一个问题,纯视觉城区NOA和激光雷达的城区NOA,有无高低之分?

现阶段在国内市场智能驾驶技术领域,有激光雷达依旧是和高级、好用划等号的;而纯视觉方案做的城区NOA则是和性价比、能用划等号的(少数像极越这种,也可以用纯视觉达到好用)。底层逻辑上找原因,纯视觉的确可以省掉激光雷达的成本,但如果不把成本投入到算法端、神经网络、大模型的训练上,那纯视觉方案就很难达到与激光雷达平起平坐的“好用”级别。

今年,国内的智能驾驶方案的分级,将会是纯视觉方案<激光雷达+中等算力芯片<高性能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这样构成的。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