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成团宠,北京车展预示“油电之争”大结局

汽扯扒谈

2609阅读

2024-04-29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月提升。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4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预计为160万辆,其中新能源零售预计72万辆,渗透率预计可达45%。作为2024年第一场全球A级车展,此次北京车展没有一丝意外,依然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战场”,与百花齐放的新能源车型形成对立的是,北京车展上燃油新车似乎集体“销声匿迹”。跑遍展馆基本上都看不到几款燃油新车,即使有部分燃油车参展,人气也大不如新能源车型。

公开资料显示,本次北京车展共吸引了来自全球知名汽车品牌携各自的最新车型高规格参展,其中包括全球首发车117台、概念车41台。值得注意的是参展的新能源车型多达278台。其中这些新能源车型不单单来自自主品牌,很多传统合资品牌也在积极求变,为广大用户带来了各自的全新新能源车型。

新能源成车企“主战场”

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转型浪潮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绝大多数车企纷纷开始布局新能源市场,积极寻求转变。因此本届车展上,新能源新车可谓百花齐放,不单单是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推出了数不清的新能源新车型,就连很多传统合资车企也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很多经典车型的全新改款车型都走上了新能源的转型之路。

过去的车展上,燃油车一直占据着合资车企的“主阵地”,新能源车型不过是边角料,对于合资车企来说味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是这次北京车展上,合资车企的“主阵地”直接易主,新能源车型成为了绝对的主角。

例如在本次车展上,保时捷展台的主角就是全新纯电动Macan和纯电动Taycan Turbo GT,两款全新纯电动车型不仅是能源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保时捷基于中国市场深度研发的全新产物,为其展台带来了非常高的人气。

除了保时捷外,像奔驰展台上,全新纯电动EQG的登场也引发了一波小高潮,当众表演斜坡倒车的纯电动奔驰EQG让人至今印象深刻。BBA的其他两家也没有闲着,奥迪发布了全新的Q6 e-tron,宝马也同步带来了纯电动i4和全新的纯电动MINI Aceman和纯电动MINI Cooper车型。此外宝马的纯电动新世代概念车也彰显了宝马对于汽车未来发展的认真思考和展望。其他合资车企中,如马自达复活了增程版马6车型,福特神秘的CX810,通用的GL8 PHEV以及全面混动的丰田普拉多等等。不夸张的说,各家品牌的展台上如果没几台带“电”的车型,都不好意思来参加这次车展。

不单单是合资品牌车型“带电量”猛增,很多国产自主品牌更是开启了全员电动时代。例如北汽展台上,BJ系列车型包括BJ30、BJ40和BJ60纷纷推出了魔核电驱混动版车型。长城坦克系列也开启了全员Hi4-T的混动时代,广汽传祺更是在车展上进行了一场新能源技术发布会,推出了全新的E+解决方案的同时还带来了全新的2024款E9车型。自主品牌作为电动时代的坚定拥趸,全品牌“带电”已成为公认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赛道鏖战升级

“无智能,不造车。”随着智能化浪潮的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加大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将目光瞄准汽车智能化升级的赛道之上,汽车智能化已经不单单是新势力和自主品牌鏖战的专场,不少合资品牌都开始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研发,让自己车型的智能化水平迎来质的飞跃。

在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华为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领军品牌,越来越多的车企纷纷选择与之合作。华为在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上推出了全新品牌华为乾崑,提出了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也在北京车展上同步亮相并已经收获了很多车企的合作意向。目前已知东风、长安、广汽、北汽、赛力斯、奇瑞、江淮等新车都将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作为北京车展绝对的流量担当,小米汽车也不断在智能驾驶领域深度布局。“从造车的第一天起,我就认为,智驾就是整个新势力造车和传统造车的分水岭。“4月23日,雷军在其公众号上说道。据悉,目前小米的智驾团队一年预算大概15亿元左右,工程师超1000名。雷军表示,今年工程师团队将扩充到1500人,明年扩充到2000人,进一步加大在智驾的投入。

不仅是自主品牌在智能化赛道上不断发力,合资品牌也开始自己的智能化升级。其中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庄菁雄就在车展上表态:“上汽通用汽车正全力加速,推动更多前沿智能科技快速落地。”另外,诸如保时捷、宝马、丰田、大众等合资车企或外国车企也着手强化自身车型的智能化水平,更多地基于中国市场的使用场景进行技术研发和升级迭代,或是通过自研或是与国产大厂进行合作的方式让新车迈入智能新时代。

以技术为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逐渐步入发展下半场,伴随着诸如小米、华为等科技公司的亲自下场,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竞争更加激烈的数智新时代。如果说四年前的北京车展上,燃油车走向没落新能源车成为主角还只是一种行业展望,放在如今的北京车展上这已然成为一种行业共识。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