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麻了,为什么特斯拉、理想还裁员?

智选车

2614阅读

05-21

不管是特斯拉和理想,亦或是两者的掌门人马斯克和李想,都有着颇多相似之处。

销量排名细分市场前列、毛利率领先新能源同行、常年活跃在流量前线等,都是共同点。

而近期,两者又几乎同时开启了大规模人员调整。

与蔚来等因盈利能力不佳而被迫裁员的新能源车企不同,特斯拉和理想均在上一年赚麻了,这时仍对组织架构开刀,似乎有点不合常理。

2023年,特斯拉共交付180万辆,同比增长38%,第四季度更是创下了48.45万辆的交付纪录。

高销量也让特斯拉当年财报表现极为出色。数据显示,特斯拉2023年营收为967.7亿美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为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9%。

与此同时,特斯拉Model Y成为全球所有品类中最畅销的车型,当期共交付120余万辆。

至此,特斯拉连续数年实现营收、利润的大幅增长。作为对比,特斯拉2020年营收为315.36亿美元,净利润为6.9亿美元。

而在高速增长后,特斯拉多项财务数据的增速也在意料之中放缓,甚至部分数据还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而这一趋势在2023年就已初显。

2023年特斯拉毛利率降至18.2%,同比下降7.35个百分点,创三年以来最低点。并且第四季度毛利率持续下滑至17.6%,同比下降超6.2个百分点。最终,特斯拉全年毛利率被理想、比亚迪等国内新能源厂商反超。

步入2024年后,特斯拉毛利率进一步下降,第一季度毛利率仅为17.4%。同时,营收同比下滑9%,净利润腰斩。

交付量下滑或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共交付38.68万辆,同比下降8.3%。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特斯拉首次出现季度销量同比下降。

不及预期的财务表现或成为特斯拉裁员的一大“催化剂”。

而数据显示,特斯拉员工数量在几年间猛增,短短4年时间就增长3倍有余,截至2023年底,已有14.05万人。

马斯克今年4月15日在公司内部表示,将裁减超过10%的全球员工,以削减成本并提高生产率。

销售和交付体系是裁员“重灾区”,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称,它已变得复杂而低效

中国市场也被波及,国内几乎所有门店都被爆出在沟通裁员相关事宜。

大规模的人员结构调整还将持续,马斯克表示,每隔5年左右,特斯拉需要去完全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借此到达下一个阶段。

2023年的理想同样表现优异,一跃成为中国新势力销冠,并实现年度扭亏为盈,成为国内首家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新势力。

而在蔚来、零跑等新势力还在亏损时,理想已然实现断层领先。优异的表现也让理想员工2023年拿到较为可观的年终奖,普遍为4-8个月工资。

和特斯拉不同,理想今年的表现也并不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理想官博曾转发“易车”榜数据,称品牌2024年第一季度销量达8.55万辆,成为中国市场30万元以上新能源品牌销冠。根据该数据计算,理想今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涨幅高达62.5%

所以理想裁员消息爆出时,不少人感到震惊。据财联社消息称,理想计划开启人员优化,比例超过18%,预计涉及超5000余人,重点集中在销售服务运营、招聘、智驾等部门。

理想虽然没有特斯拉保持营收和利润正向增长的紧迫性,但是国内竞争压力的陡增也使得它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

在AITO问界新M7、新M5的冲击下,理想L系列产品的销量未能达到预期。同时,理想L9在高端车市场的表现开始乏力,今年以来销量基本一路走低,4月更是不足7000辆。作为对比,AITO问界M9当期销量超1.5万辆。

多方原因之下,理想原本8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被调整至64万辆,销售部门被大幅裁员或是因此。

同时,高阶智驾也并非理想的核心卖点。虽然李想此前曾在秋季战略会上表示要补齐智驾短板,会全力投入,但是耐不住它投入大、见效慢。

作为参考,国内智驾处于第一梯队的华为车BU已经累计投入300亿元,小鹏则计划之后每年还将投入35亿元。

就算理想投入大规模资金,其实短期内高阶智驾的认可度可能也远不及华为和小鹏,智驾团队大规模裁员同样在意料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传来,理想的纯电产品团队也将迎来收缩,这或许是理想MEGA“扑街”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作为理想首款纯电车型,MEGA曾被寄予厚望,李想表示它要成为50万元以上不分类型的乘用车销冠。

后来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MEGA一蹶不振,也让理想不得不考虑是否调整后续的纯电车型规划,因为按照原定计划,今年下半年理想将发布3款M系列纯电车型。

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理想的3款全新纯电车型可能不会如约而至。

另据数据统计,理想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排名国内新能源厂商前列,高达89.24万元,超过小鹏、蔚来、零跑等品牌,进行人员优化则能直接地降本增效。

因此,在内外部环境都“恶化”时,理想通过裁员保证盈利状态有一定必要。

总的来说,头部车企也受到了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不得不通过精简人员来保持良好的运营情况。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目前还有很多新能源车企尚没能实现扭亏为盈,那么这些二三线品牌又该何去何从,难道下一波大规模裁员潮要来了吗?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