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国外汽车品牌与中国企业实现了“反向合资”?

郑谊

2117阅读

05-25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意思的盘点,看看各大合资企业都是如何与中国汽车品牌或者互联网公司合作的。众所周知,最近几年特别流行的一个词叫“反向合资”,就是合资品牌开始主动与中国品牌寻求合作。主要合作的内容在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功能服务方面。大众,丰田,现代,斯特兰蒂斯,全球前四大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都有新的动作。

图注:上汽电动汽车品牌智己的中型电动轿车L6。最大功率787马力,一次行驶里程780公里。

【奥迪-上汽:上汽的电动技术反向输出给奥迪!】

奥迪再次与在中国有合作关系的上海汽车集团联手。继2023年7月签署谅解备忘录后,今年又签署了正式合作合同。

奥迪和上汽宣布将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为此,决定在硬件、软件、电池等很多方面进行合作。特别强调,中国可以在电动汽车方面快速做出决定和实施,因此将改善研发效率,提高开发速度。实际上,奥迪通过与上汽的合作,有望以最高30%的速度推出新车。

但据悉,奥迪和上海汽车共同开发的新电动汽车将只在中国国内销售。将推出3款新车型,第一款车型将于2025年上市。

图注:小鹏P7,软件技术能力堪比特斯拉。

【大众-小鹏:解决大众汽车软件的软肋】

大众在2023年曾宣布向小鹏投资7亿美元。投资以收购小鹏约5%股份的方式进行。随着大众和小鹏携手合作,大众的量产能力和小鹏的软件及自动驾驶技术能力有望产生协同效应。

大众和小鹏共同开发的新电动汽车有望优先分为两种。预计2026年首次公开发行,主力市场将是中国。

大众还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以科学技术有限公司(VCTC)的名义,还将与小鹏进行合作。欧洲整车企业不是成立合资公司,而是直接向当地企业出资的情况实属罕见。

图注:零跑C16 分为电动版和增程版

【斯特兰蒂斯-零跑:在欧洲卖中国车!】

斯特兰蒂斯与中国零跑汽车联手,但与大众或奥迪略有不同。如果说 奥迪和大众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制造新的电动汽车的话,那么斯特兰蒂斯是将零跑卖到欧洲去!

斯特兰蒂斯与零跑成立了合作法人。双方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从今年9月开始,将通过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流通网络销售。接着将销路扩大到中东、非洲、亚洲、南美。

为此,斯特兰蒂斯 投资约15亿欧元购买了零跑汽车 21%的股份。

图注:丰田bZ3,丰田的平台和比亚迪电池融合在一起的电动轿车。

【丰田-BYD:丰田平台技术与比亚迪电池技术的融合】

丰田很早就开始行动了。2019年与中国比亚迪携手开发电动汽车。2021年4月,合资公司“BYD Toyota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Co Ltd”在中国深圳成立。丰田持有50%的股份,比亚迪持有50%的股份,专注于开发新的电动汽车。

丰田和比亚迪的第一个合作成果是bZ3。中型电动轿车bZ3与丰田的e-TNGA平台和比亚迪的刀片式LFP电池相遇。电池结构和冷却、控制及安全监控系统都进行了重新设计。充电一次可行驶616公里。特别是对电池性能充满信心,10年后仍能保证90%的电池性能。

电动机根据规格分为135kW(约181马力)和180kW(约241马力)。电池虽然得到了比亚迪的帮助,但车辆的加速、转弯、制动等动态控制部分由丰田全权负责,提高了行驶完成度。今后还将推出电动跨界车。

【雷诺-吉利:现在即将在韩国生产】

据悉,吉利星威是L.雷诺极光1的原型车型。国内配置设计和价格部分备受关注。

2022年,雷诺集团和吉利集团通过股权投资达成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除了在韩国釜山工厂生产极星4外,与吉利共同开发的新车也将在韩国上市。还成立了新的动力系统公司。雷诺、吉利、沃尔沃、日产、三菱等多家企业将使用在这里开发的动力系统。

不管怎么说,在韩国对新车还是感兴趣的。据悉,将以吉利星越L为基础开发的新车将以混合动力系统为基础,兼具性能和效率。

虽然是以海外型号为基础开发的,但由于是在釜山工厂生产,雷诺韩国还表示将把零部件国产化比率提高60%以上。再加上合理的价格,预计会有很多需求。

【现代汽车起亚-百度:将加强软件合作】

现代汽车和起亚比起与中国直接开发电动汽车,更注重软件合作。与中国百度签订了中国互联汽车战略合作MOU。今后将与百度一起在互联、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云计算等领域打造新的商业生态系统。

中国商业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互联汽车产业市场分析及展望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中国互联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2152亿元人民币,销量预计为1700万辆。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3.4倍和2.4倍。

现代汽车和起亚已经从2014年开始与百度合作。在中国国内的接受模式中,包括通信型导航在内,与百度共同开发的语音识别服务、智能内容服务等多种互联系统正在适用于量产车。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