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再现颠覆性技术王炸,第五代DM打破合资神话

大众侃车

2010阅读

2024-05-30

从无人问津到全球瞩目,中国汽车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前4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预计将超过460万辆,市场份额预计为60%。

中国品牌的壮大在此前的北京车展上已经有所展现。彼时,外企高管们拿着皮尺、小本子游走在比亚迪、长城、奇瑞等中国品牌展台上观摩学习。这一场景在20年前是看不到的。

历史的重新书写少不了中国品牌的奋勇前行,比亚迪正是其中之一。2023年,比亚迪获得了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全球新能源市场销量冠军。

2024年5月28日,在古都西安,比亚迪发布了第五代DM技术,再次为混动市场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五代DM技术实现全球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和全球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再一次改写全球汽车油耗史,开创油耗2时代,重新定义了插混技术天花板。

毫无疑问,比亚迪这一笔将重新书写新能源迭代合资燃油车新篇章。

重新定义插混技术天花板

2008年12月,全球第一辆插电混动汽车——比亚迪F3DM在西安比亚迪高新工业园量产下线。该车型搭载的DM(Dual Mode)双模技术,开创了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路线。

2013年,比亚迪推出第二代DM技术,百公里加速提升到4.9秒,率先搭载在秦、唐等车型销售。

2018年,比亚迪推出第三代DM技术,解决了亏电状态下油耗高、动力不足的问题。

尽管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比亚迪插电车型销量大幅下滑,其依旧没有停止技术的迭代。2021年,比亚迪推出第四代混动技术DM-i,给中国车企插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三年间,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增长了30倍,2023年达到143万辆,截至目前,比亚迪插混车型累销超360万,中国每卖出2辆插混,就有1辆是比亚迪。全球每卖出4辆插混,就有3辆是中国品牌,比亚迪引领中国插混成为全球汽车技术的主流路线。

“世界最先进的插混技术都在中国!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

第五代DM技术的问世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解读。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DM技术总设计师杨冬生介绍,第五代DM以“快、省、静、顺、绿”的优势再度刷新了插混技术的天花板,这得益于以电为主的动力架构、全温域整车热管理架构、智电融合电子电气架构赋予强大的技术基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领先的丰田混动百公里油耗也基本要在4-4.5L之间,而比亚迪将汽车油耗带入2时代,开创了历史先河,彻底打破了日系在混动领域的神话。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比亚迪敢于踏入无人之境的勇气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坚持。据王传福介绍,从2001年筹备造车以来,比亚迪研发累计投入1400亿元,如今已经拥有超10万名工程师。

毋庸置疑,在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的当下,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发布将重新定义插混技术天花板。

双雄出征,直击合资燃油车腹地

如果说第五代DM技术是一发炮弹,那搭载该技术的秦L DM-i和海豹06 DM-i则是一架火炮,瞄准合资燃油车,便是重磅一击。

5月28日同一天,秦L DM-i和海豹06 DM-i同步开启上市和交付,双车同价,售价区间为9.98万-13.98万元。

价格只是比亚迪给合资燃油车的一记重拳,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2.9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2100公里才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举一个例子,以一个家庭每年行驶20000公里为例,其中80%用电,20%用油。一辆秦L DM-i或海豹06 DM-i每年能比一辆7L/100km的燃油车省出1万多元钱,

除了能为用户省钱外,秦L DM-i和海豹06 DM-i还从设计、空间、驾乘、智能、安全各个维度,引领中级轿车。

例如,海豹06DM-i整车尺寸为4830*1875*1495(mm),轴距2790mm,带来更加宽奢的驾乘空间。同时,新车拥有超大的后备厢空间,容积高达550L,可轻松放下4个行李箱(1个30寸+3个20寸)

再比如,海豹06DM-i采用前麦弗逊+四连杆后独立悬挂系统、采用的插混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标配6安全气囊,为用户带去舒适驾乘体验的同时保证了用户安全。

除此以外,海豹06DM-i和秦L DM-i均搭载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具备L2级驾驶辅助能力,通过全方位的主动安全配置,全面守护出行安全。

秦L DM-i的出现,弥补了王朝网秦PLUS和汉之间的轿车矩阵空白,向上,与汉夹击以凯美瑞、雅阁为首的合资中级轿车;向下,与秦PLUS形成大小秦双车格局,辐射A+级市场。

作为“兄弟车型”,海豹06DM-i将与秦L一起重击传统中型燃油轿车市场,插混双雄再出击,对合资燃油车形成终结势头。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