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500亿26000专利 上汽向新未来稳了|汽势焦点

汽势

3893阅读

05-31

汽势Auto-First|刘天鸣

“十年时间,研发累计投入近1500亿元,手握2.6万件有效专利”这是上汽集团转型的“成果展”。

展开讲,上汽集团这些大手笔的前瞻投入意味着不仅在电池、电控、电驱动三大核心领域实现100%自主可控,还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软件架构、电子架构等多个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领域实现技术布局。

掰开说,有这样的加持,上汽向新发展的未来稳了,技术优势转为市场胜势指日可待。

生动实践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2009年和2015年,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进程中最值得铭记的时间节点,一个是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另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销跃居世界第一。但两个世界第一的“画风”截然不同。相较于2009年合资品牌与中国品牌齐头并进,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跃升世界第一则靠中国品牌拉动。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十年间,中国汽车人更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百花齐放,从燃油车时代的跟跑者转变为新能源车时代的领跑者。

作为世界著名、中国第一的上汽集团秉承着不服输闷头干的精神,以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原则,不断进阶新能源汽车核心领域布局。

5月24日,上汽集团面向“新赛道”发布新一代“七大技术底座”,在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跑出上汽速度,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十年练就真本事

从7.5万辆的年销量与0.3%的渗透率到年销949.5万辆和31.6%的渗透率,从十余个品牌几十款车型到数百个品牌近400款车型,十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小到大,中国汽车进入了全新的黄金十年。

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表象,而中国车企以科技创新掌握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则是“换道超车”的本质。尤其是在近5年,中国品牌以强有力的竞争力,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的同时,逐步成为海外品牌“取经”的对象。

另一组数据更能说明中国品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实力。中国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专利储备占全球的50%,中国动力电池技术专利全球占比达到了74%,中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专利全球占比84%。

早在2001年上汽集团便着手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研发布局,并且成为国内首家全面布局纯电、混动、氢燃料三条技术路线的企业。

依托完善的技术布局,上汽集团一次又一次领跑行业,练就诸多真本事。2016年上市的荣威eRX5和2017年上市的荣威ERX5,开启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的新时代,2018年依照全球标准打造的名爵EZS,是新能源汽车出海欧洲的“鼻祖”,2020年到2023年间,在第一代7大技术底座的支撑下,上汽大通发布了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智己汽车与飞凡汽车在电动智能车赛道高速发展,荣威D7和D5X搭载的DMH超级混动系统,展现出兼顾驾驶体验、能耗表现、NVH表现和整车排放值的综合硬实力。

过去十年,上汽集团的精耕细作与科技创新,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并通过第一代“技术底座”量产应用,支撑创新业务持续向上突破。如今,面向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汽集团依托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创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对“星云”、“星河”和“珠峰”3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魔方”、“绿芯”、“蓝芯”和“银河”4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进行全维度升级,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同时,持续不断为自主品牌与合资企业赋能。

技术驱动加速向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句话在上汽集团身上有了更具象地展示。十年间,上汽集团始终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领域坚守长期主义,用技术创新推动转型脚步。

随着产业变革驶向深水区,具备自我进化、自主学习的“新汽车”应运而生,基于“场景创造价值、软件定义汽车、数据决定体验”的发展趋势,上汽集团展开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打造出新一代“七大技术底座”,让新汽车“脑更智慧、身更健壮、心更强劲”。

通过对新汽车的深度洞察,上汽集团将整车系统性“解构”为“感知、云端超脑、大小脑及线控执行机构”,然后按照类智能人架构进行系统“重构”。通过零束银河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技术迭代,将智能电动车打造成高速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心强更要体壮。“魔方”全固态电池、“蓝芯”混合动力总成、“绿芯”电驱总成构建起强健的“心”。其中,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的光年固态电池,将于10月搭载在智己L6车型上,2026年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实现量产。

全新“蓝芯”混合动力总成,聚焦模块化、集成化、专属化的DMH超级混动技术,已经实现性能突破。荣威D7 DMH搭载了集成精度更高的同轴离合器、高效热效率运行区间高达 85%的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行业首创集成发动机、变速箱、混动策略、热管理、空调等控制于一体的PICU 模块,在实测中跑出了 1962 公里的最大续航里程,百公里油耗仅为 2.8L。未来新一代“蓝芯”的总成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10%。

应用网格式油冷技术与镁铝合金壳体的全新“绿芯”电驱总成,不仅实现远超国家规划目标的9.5kw/kg有效功率密度,还将总成功率密度提升至 4.4kW/kg,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0%。

在上汽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力推动下,星云、珠峰、星河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也实现迭代升级。其中,星云纯电动专属系列化平台实现豪华车、中级车、入门车的全覆盖,能耗将下降至12公里每度电,线控底盘的应用提升驾乘体验同时进一步降低能耗。全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实现从“发动机为主驱”到“电机为主驱”,从“油混”到“电混”产品全覆盖,无缝链接从“油”到“电”转型,最高油电转化效率超过 3.75kWh/L,显著优于行业主流竞品水平。低于 100g/km的碳排放和满足欧 7 排放,助力上汽集团“走出去”。

近20年氢燃料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上汽“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核心部件和材料全国产化的增程型燃料电池电堆 P4M 系统,额定功率达到45kW,常用工作点效率大于50%,最高效率突破55%,加速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商业化与普及。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院长祖似杰透露,未来两年,新一代技术底座将逐步应用到30款全新车型中。随着新一代技术底座的应用,将帮助上汽集团旗下品牌在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快速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品牌与销量齐涨。

下半场不止智能

有人说,2024年是新能源汽车的分界线,竞争格局已从上半场的电动化转向下半场智能化、低碳化,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角逐已经渐成主流。但在上汽集团看来,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竞争远没有结束,而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将愈演愈烈。

祖似杰强调,电动化上半场还没有结束,基础问题仍需解决,如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全面应用和成本。上汽要在固态电池上发力,解决电动化的核心问题,智能化上会更加脚踏实地。

在智能化上,“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从1.0向3.0跃迁,实现“中央集中式+区域控制”车辆智能化构型。通过对车辆运动控制的集成开发,打造出“小脑”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对车辆向6自由度实现集中控制,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灵敏的驾乘体验。“大脑”舱驾一体的中央计算单元则依托高算力,实现舱驾融合,为用户带来更安全更舒适的智能体验。

与此同时,上汽零束银河全栈3.0高度融合特性还支持大模型的端侧应用,支持面向量产的L3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生态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拓展成为智能车的一个域,为用户带来场景连续的极致智能体验。

其实,银河全栈3.0不仅仅对新汽车的智能体验深度赋能,更为新汽车的整车品质深度赋能。高度整合的银河全栈3.0,能够减少一半以上的控制器数量,进而将整车低压功耗降低,并使线束长度减少30%,为整车轻量化做出贡献。同时,高度集成带来的数据带宽提升,使得整车OTA下载和安装时间均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

上汽集团还积极解决电动化的基础问题,推动固态电池的商用量产。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的上汽固态电池,得益于材料和工艺的简化和创新,从电芯端到 PACK端,单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解决了固态电池量产上车最为关键的问题。

不止于成本降低,上汽固态电池无论是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能还是适用范围,都较传统液态动力电池有着显著提升。其中,上汽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较液态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出一倍,并且能够做到针刺、高温不起火爆炸,低温容量不缩减。

上汽固态电池并非“技术期货”。今年10月,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续航超1000公里的光年固态电池,将搭载在智己L6交付给用户。2026年,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上汽全固态电池将实现交付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2027年将搭载于智己旗下车型交付给用户。

如同当下消费者既要又要的消费需求,上汽集团为旗下中国品牌乃至合资企业提供了复合的技术支撑,新一代7大技术底座中的银河全栈3.0赋予产品高度智能化用车体验,而固态电池,则夯实竞争基础,让智能化走得更稳更远。

汽势观:技术优势将成上汽转型胜势

纵使市场如何变迁,车市常青的秘诀离不开技术储备与创新。上汽集团构建具有不断迭代升级能力的7大技术底座,用技术创新加速转型脚步,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为“智能低碳转型、建设汽车强国”贡献上汽力量。正如祖似杰所说,一个企业要可持续发展,第一是正确价值观,第二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跟用户关联反馈为本质的核心竞争力。

上汽10年闷头干的这些大事儿,已经建立起了面向新赛道的强大技术优势。假以时日,上汽集团的优势将转化为上汽集团未来发展的胜势。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