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智己没有大厂范儿?

车德钢

3659阅读

06-04

技术上依附于大厂背书,宣发上拾新势力牙慧,智己恐怕自己都不知道,该把品牌,放在怎样的定位上了。

利用个人IP强势介入营销这事儿,新势力向来深谙此道,一句又一句“言不惊人死不休”的背后,通常也不是真傻,而是深知流量密码之所在。

但放飞自我是要本钱的,要么人设向来如此,比如雷军,无论说什么,沾点无厘头大家笑笑就过去了。要么赌上科班身份,联袂网络红人,比如张勇,在哪吒L上市的档口与红衣教主整了好几出自导自演,效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好。

智己也想学坏,也去模仿了,学着利用个人IP在微博上大放厥词,学着乔布斯模式在发布会上剑走偏锋,但在趣味化与个性化的包装下,却还是存在着宣扬加班文化、拉踩竞争对手这样的大厂惯性思维和惯用手段。

蹭就好好蹭嘛,至少坦坦荡荡说声谢谢,学就好好学呗,想插科打诨就别谈四书五经。

结果,流量来了,却转过头叫了声“技术真理不掌握在流量手里”,想立趣味亲民人设,却又煽情完成项目之艰辛。

为了工作不惜错过孩子出生,即便是春晚小品,恐怕现如今也已经羞于做类似题材了。

自我感动,是目前唯一像大厂的地方。

再说产品,无论是智己LS6还是L6,还是具备一定竞争力的,至少纸面实力不差,突破口看样子也找到了,那就是固态电池,在多家企业在提前研发布局、暗流涌动的情况下,智己L6算是第一个打出这张牌的车型,流量自然能赚个盆满钵满。

但为什么其他车企不敢轻易出这张王炸呢?无非是技术还未真正落地,至少还没有到大规模量产装车的地步。

先看看别家都是怎么说的。

广汽说,广汽埃安要在2026年才能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搭载;

向来大嘴巴的蔚来李斌,都还谦虚的用“象征意义”来装裱一番;

丰田则认为,2025年只能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年才能实现全固态电池持续稳定量产;

电池业巨头宁德时代甚至直截了当的说,固态电池变成商品的距离还非常远,2027年能实现量产就已经很好了。

谁不知道固态电池是打破瓶颈的利器,只是不敢轻言而已,一是怕被人口舌,二是在技术上玩文字游戏的胆子还没练出来,但看看智己,已经炉火纯青了。

液态到全固态之间,谁都得承认还有个半固态的存在,哪怕半固态到准固态的细节过渡,都还有个具体的液体含量作为衡量标准。

而智己对联合清陶能源推出的这块所谓“固态电池”,一直模棱两可,大谈特谈技术领先,就是闭口不谈技术细节。

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模糊半固态和全固态的概念,如若不然,将“第一代光年”作为固态电池前的定语,却是为何?

哪怕被人在微博下逼问,究竟是固态还是半固态,智己都没有明确作答,给出的回应居然是:“白马,是不是马呢?”

甚至还在微博上叫嚣,“文字游戏,不是我们擅长的。”

请问,加个“半”字,有那么难吗?

这跟打出L2.5自动驾驶概念的,一样可耻。

汽车营销宣发的浮夸之风,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模糊概念积累起来的,如今,终于有品牌敢将文字游戏的触手,伸进需要具体数据做支撑的纯技术领域,如若形成风气,智己,该记一功!

老老实实承继上汽那份大厂祖业,不也能活着吗?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