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要把火烧到国外去,海外保持两位数增长!

百姓评车

4050阅读

06-07

6月6日,比亚迪股东大会在深圳召开,王传福亮相股东大会现场。有意思的是,按照事先设定的议程安排,股东提问环节的时间为30分钟,但最终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大家讨论的问题包括技术、智能化、出海等热点话题。

比亚迪5月销售数据为33.18万辆,同比增长约38.13%。今年以来,比亚迪累计销量约127.13万辆,同比增长26.8%,公司的销量继续保持断层式领先。

王传福说,“过去,比亚迪抓住了新能源车代替燃油车的黄金期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还不够,公司会力争在国内继续成长,更大范围在全球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技术。”

也就是说,接下来,比亚迪会把发展的重心放在海外市场。王传福表示,未来,比亚迪的资本开支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公司将主要投资于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建设,以抓住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绝佳黄金期,实现快速发展。

这几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形势一片大好。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乘用车出口量为414万辆,同比增长63.7%。尤其是奇瑞汽车,它在2023年出口量为92.5万辆,同比增长1倍,几乎占到全年总销量188.1万辆的一半。比亚迪出口量为25.2万辆,同比增长3.3倍。

此前,比亚迪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机遇,成为了国内汽车NO.1,如今中国汽车出口又处在风口上,比亚迪自然要趁热打铁,以实现全球性车企的快速蜕变。

当然,比亚迪积极进军海外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已无法消化年年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产能,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雷军此前有一个“风口上的猪”的说法,实质上表达意思的是要顺势而为,自然能一飞冲天。比亚迪出海能否抓住机会,同样实现一飞冲天呢?

出海,刚刚起步

据悉,比亚迪2024年的目标是在海外市场销售40万辆汽车。2022年比亚迪的出口数据仅为5.5万辆,2023年为25万辆。可以说,比亚迪海外销量数据是呈直线上升态势的。

2024年1月以来,比亚迪出海进程明显加速:宋PLUS DM-i上市墨西哥;三款纯电车型ATTO 3、DOLPHIN和SEAL登陆印度尼西亚市场;在卢旺达市场正式推出ATTO 3;首条汽车滚装船完成了交船、首航仪式;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正式投产。

在泰国,比亚迪已经投资建厂,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竣工并启动投产,此举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力。

日前,据韩国媒体报道,比亚迪正在接受韩国环境和工业部门授权的评估测试,包含行驶噪音、充电续航里程、能耗效率等各方面的认证审查。这也预示着,比亚迪正在完成在当地销售的准备工作,据了解,比亚迪在韩国率先销售的车型或为海豚和海豹。

王传福表示,“目前我们在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区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比亚迪正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

回顾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路径,美、德、日等汽车强国都经历过出海。我们以日本为例,本土市场新车销量为477万辆。然而,丰田全年总销量达到了1123万辆,丰田+本田+日产+铃木,累计销量超过2000万辆。也就是说日系车企大部分销量都是在海外市场获得的。

比亚迪要想实现全球性车企的目标,把新能源这把火烧到国外是必经之路。

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比亚迪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一是,它在海外国家的生产基地,只有巴西、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匈牙利,和老牌巨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和国内同行上汽、奇瑞等车企相比,比亚迪在海外布局相对滞后,销量还远低于竞争对手。

所以,王传福说比亚迪资本支出要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的投资主要在海外,完成产业链本地化的要求。

挑战,刚刚开始

比亚迪有决心,也有实力进军海外。可进军海外市场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欧洲车企的反应。这一点,我们在此前的文章里有所提及。Stellantis集团、大众、雷诺都表示要推出2万欧元的低成本电动车型,售价或将控制在2万欧元以内。

从消费层面来看,目前,欧洲市面上的电动汽车均价在3.5万欧元以上。这个价格严重打击了欧洲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热情。连特斯拉和现代都有计划在欧洲推出更廉价车型的计划。

这样做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抵御中国新能源车型带来的压力。

瑞银报告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汽车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有高达30%的价格优势。举例来说,大众ID.3全新入门级Pure车型的售价为3.69万欧元,而尺寸相同的MG4起售价则为2.84万欧元。报告还显示,中国生产的大众ID.系列车型,被经销商平行出口到欧洲后,即便加上运费和关税,也比欧洲当地生产的ID.系列车型售价要低1/3。

更不用说比亚迪这样的成本控制高手。比亚迪今年4月宣布,计划明年在欧洲推出海鸥车型。预计这款车的价格将低于2万欧元,这还是在加上关税之后的价格。

由此可见,比亚迪的成本控制有多厉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欧盟才要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家的品牌留出足够的市场腾挪空间。

虽然其它地区的情况会好一些,但是当比亚迪真正进入这些市场之后,特别是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势必会遇到各种力量的阻挠。如何应对这些矛盾,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一个考验。

其次,中国新能源车市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来了,比如充电桩。

而根据IEA统计数据,欧洲的公共桩保有量增速并不明显,仅从2016年的11.61万个增加至2022年的47.47万个,高达16:1的车桩比难以满足用户的日常充电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2022年美国公共充电桩数量为12.8万个,增长速度远低于新能源汽车增速,车桩比高达23:1,存在较大的充电桩缺口。

国家能源局官网信息显示,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达到520万台,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80万台。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310万辆。减去已经拥有私人充电桩的340万名用户,还有970万辆新能源汽车,也就意味着180万台充电桩要对应这970万辆新能源汽车,车桩比5.3:1。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欧洲和美国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只能是更差。也就是说,即使比亚迪在海外市场进展一切顺利,最终也要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还无法得知,王传福说比亚迪的投资要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否包括这一部分内容。

百姓评车

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比亚迪要想完成蜕变成全球行的车企巨头,上述难关就要一道道地闯过去。这个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天上平白掉下来大馅饼。

不管未来结果如何,反正也没法预测。但是总是要去拼一把的。大众、丰田如此,比亚迪也同样如此。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