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频爆信任危机,面对转型,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

车厘子

3269阅读

06-09

日本制造的“信誉额度”再次被刷新。2024年进度条刚拉到1/2处,日本制造先后出现小林制药红曲风波、“正露丸”连续造假30年、日系汽车联合舞弊……从寿司之神、煮饭仙人到“躬匠精神”,不禁让人对日系企业的“品质神话”产生怀疑。

6月3日,日本国土交通省的一则声明,将丰田、本田、马自达、雅马哈、铃木五家汽车及机车制造商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报告称这5家车企在车辆性能测试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随后,丰田、本田和马自达三家企业立马就相关事件鞠躬道歉。这么多车企当众道歉,缘由还是数据造假,着实让其口碑和影响力大大减弱。

仔细翻查曝出的案例当中,有一些看似“造假”行为属实让人很疑惑——明明是使用了比基准更严格的测试标准,但却被认定为违规。甚至这套沿用了70年的审查制度“型式认证”也被认为落后于时代

其实,这种看似“很轴”的常规操作,其实熟悉日系企业的人并不陌生,反向虚标是日系工程师惯性预留的性能“冗余”,实际上也不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

正如最近某自主顶流中级车的油耗测试中,拉来本田雅阁混动同场竞技,本想在高速上把雅阁给“干趴下”,结果高速上本田这套混动系统越跑越起劲,到了加油站45L的油箱硬是加出了57L的油,展现出“上个世纪的王者”风范,让人啼笑皆非。

只是,在面对汽车产业巨变的当下,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忽视更与时俱进的测试制度、缩短新品开发周期,加速研发转型进度,对于追求长期主义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迟早会以各种问题而付出代价

集体违规,缘由何处?

1951,日本政府制定了“汽车认证制度”,其中“型式认证制度”是最为常用的,相当于我国的“产品准入公告”。主机厂在大规模量产前进行认证、检测环节后,要在日本国土交通省进行备案,通过审核后,新车方可生产销售。

丰田、本田等制造商的违规行为,就出现了在这个环节。而随着事件的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冤枉”。丰田提交了收集条件比官方更为严格的开发数据;本田表示经过内部技术验证和实车测试后,噪音和输出测试存在不当行为的车辆符合合规标准……

虽说,认证试验是获得批量生产所需的“型式指定”所必需的,但其测试项目太多,且需要专业人员及设备,测试由车企主导,指定机构或政府则对测试数据进行抽查,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度。

对此,马自达株式会社社长毛笼胜弘表示,工程师们只追求合理且正确的事情,但在流程上出现了问题,这是管理层未能做到内部管理与督查的问题

丰田会长丰田章男在记者会上表示,一台车的开发周期很长,商品交货期短,给最后认证测试阶段的员工造成过大压力。此外,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认证制度的具体细节,会“无意识”违规。

此外,主机厂们能更快感知市场,频频爆发造假事件后,日本政府与制造商应该有更好地沟通机制,而不是等事件爆发之后再去深入调查。丰田章男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车企与政府共同商讨一个更为有力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丰田章男也对最近几年丰田及其子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解答。

他表示,为了迎合更多汽车消费者的需求,丰田采取了市场全方位战略扩张,优先考虑新车的开发周期和效率生产,导致极少数短视行为的发生。

不过,丰田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社长佐藤恒治在大发汽车新体制发布会上强调,企业经营必须像马拉松一样,进行周期主义考虑。对于车辆开发周期,丰田也进行了调整,由1.45万辆的上限调整至1.4万辆。

6月4日,丰田和本田中国已发声明称,不涉及在华销售车型。

“型式认证”更严格,但与时代脱节 ?

“部分测试标准与时代脱钩,与现实情况并不相适应。”丰田会长丰田章男在记者会上表示,而这正恰恰是丰田明明采用更高标准的测试条件,却被认定违规的原因之一。

目前审查了数万次测试后,只发现了六起违规行为,分别发生在 2014 年、2015年和2020年进行的六次测试中。丰田表示,仍在进行公司内部调查,包括调查与车辆燃油效率和排放相关的问题等,计划在6月底前完成调查。

这家全球最大的车企补充说,车辆性能并无违反规定的问题,没有必要停止使用受影响的车辆。

2015年丰田卡罗拉在测试行人保护时,日本“型式指定”规定要以50度的角度、35km/h的速度砸向引擎,丰田则采用JNCAP测试的65度。此外,在测试皇冠、SIENTA两款车型追尾碰撞时,丰田使用美国标准的1800kg的车子,虽然在流程上不符合规定,但测试更为严格了。

本田则承认过去生产的22款车型噪音测试存在不当行为,但其表示涉及的车辆性能符合日本国内和国际法律标准。铃木则在2016年曝出排放测试造假问题后,强化了内部管理,目前不存在违规行为。

相比我国及欧洲国家,日本汽车准入认证制度的所有环节均由国土交通省及下属行政法人机构进行,SGS、TUV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很少配备针对日本汽车准入认证的服务团队。此外,汽车合规性检查的依据为保安基准,标准法规不高于国际或欧洲标准,而日本车企为出海,有些车型则采用更高的认证标准,同时认证流程也比较漫长,流畅需要12个月,为了新车能尽快上市,会报一个预估达标的数据上去。

比如,马自达Roadster RF在此次事件被曝出虚报动力数据,然而其落地之后马力数据实则比报上去的数据更高。

事发后,丰田中国发表关于申请相关的声明,表示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以及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均未涉及其中,不存在安全和品质问题。

写在最后

汽车产业是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这也就是为何日本政府集体彻查。虽说违规行为发生在日本本土,不涉及中国及海外市场。但对于电动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中国车市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在极度内卷的环境下,主机厂们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要强把质量关,为消费者负好责。

面对转型,面对中国崛起的新能源企业的疯狂追赶,也只能说,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何不趁此机会,反思企业中的体系漏洞、反思奔跑时如何守住底线、守住消费者口碑,也许比鞠躬道歉更实在。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