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历史教训 欧盟加征关税是饮鸩止渴|汽势行业

汽势

5082阅读

06-19

汽势Auto-First|董宾

从古至今,加征关税就没赢过。

中国电动汽车竞争力较强,以至于除去高昂的运费、经营销售费用和10%的关税,在欧盟国家仍有竞争力,对当地电动汽车企业造成了冲击。欧盟为了缓解这一现象,计划从7月4日起,对中国车企加征关税。我们分析历史上5次加征关税事件,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共性。

一、2000多年前,古罗马为了阻止丝绸等奢侈品进入,防止丝绸换走黄金,就设置了较高的关税。结果古罗马人十分迷恋中国丝绸,不惜高价购买,罗马士兵一年的工资只够买10平方左右的丝绸。关税带来的高价,转嫁到了本国消费者头上。

二、1930年,美国颁布《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2000多种农产品加征关税,意在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结果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超过40个国家宣布对美国实施反制措施,美国不仅未能有效提高就业率,反而导致了失业率的显著上升,世界贸易规模也萎缩了近七成。

三、1962年,欧共体对从美国进口的鸡肉加征关税。这场贸易争端最终以美国妥协结束,欧洲表面上赢得了胜利,但消费者再也吃不到便宜的鸡肉了。

四、1987年,美国对日本电子产品施行100%报复性关税,并要求公开超级LSI研究计划制造技术开发路线图。结果,在个人电脑和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的20世纪80年代,大量美国消费者买不起电子产品,延缓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进程,削弱了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还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五、2002年,美国宣布对进口钢铁征收关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欧盟向世贸组织WTO投诉,并采取报复式的保护措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家随后也加入到抗议浪潮之中。WTO最终对美国开出了20亿美元的巨额罚单,这是当时WTO对成员国实施的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惩罚。另外,在加征关税措施实行的一年时间里,全球市场遭到猛烈抛压,标准普尔500指数大跌了30%,美元同步重挫,美债收益率大跌,对应美债价格飙升。

6月12日,欧盟发布公告称,如无法与中国达成解决方案,将于7月4日左右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临时关税。上汽集团、吉利和比亚迪加征比例分别为38.1%、20%和17.4%。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再多次的前车之鉴,都没能阻止不研究历史的欧盟。

欧盟如此报复性加征关税,结局一定会和历史一样惨痛,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商业环境恶化。市场原本是自由开放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德国、英国等汽车大国,也把中国市场当做重要市场,一旦受到同等反制将损失惨重。另外,欧盟国家出口到中国的乳制品和猪肉等农产品,也可能受到反制,引发连锁反应,以关税回应关税,以孤立取代合作。

二、损害自身产业。欧盟本土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相对较慢,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如果将中国汽车拒之门外,让欧盟汽车企业继续躺在舒适区,其与汽车发展潮流的距离将进一步扩大。另外,它还会扰乱和扭曲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

三、买车成本增加。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实际是以牺牲欧盟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欧洲市场,目前的特斯拉Model 3折合人民币的起售价比国内贵了10万,"油改电"的奔驰EQA、EQB都要卖到40万元以上,如果继续加征关税,更贵。

汽势观:除非“All in新能源”,否则加征关税行不通

欧盟国家若想减缓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除非团结起来“All in新能源”,去掌握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但欧盟内部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这次欧盟加征关税,德国、匈牙利和挪威就带头反对。

欧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亲近法德,另一派亲近英美。这些国家之间的不同利益和历史背景导致了他们在外交政策和经济策略上的分歧。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