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镀金”,多了傲慢

青车有道

2909阅读

07-19

1984年,大众桑塔纳以CDK组装的方式,标志着大众集团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24年,在大众集团入华40年之际,为庆祝这一里程碑,它决定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一个全新的品牌,与一款血统更为纯正的新车——ID.UNYX(中文名ID.与众)。

但与大众集团预想中的情况不同,新车并没有发布即火爆,反倒是引来了外界的诸多质疑,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

大众,不懂国人了?

从前,要论最懂国人的合资品牌,大众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一个是它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拥有深厚的市场基础,南北大众加起来超4000万辆,是毫无争议的累计销量历史第一;另一个是它的整个产品规划,以及车型的本土化改良,一直都比较契合中国人的用车需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众在车辆设计层面,虽然存在“套娃”的梗,但整体是符合国人的审美喜好的。

而如今,随着新能源车的崛起,中国汽车价格战的愈演愈烈,以及年轻群体成为汽车消费主力,大众的三板斧似乎抡不动了,换句话说,大众正在脱离群众。

以新车ID.UNYX为例,在大众官方的宣传口径里,这是一台为年轻人而来的溜背轿跑纯电SUV,基于MEB平台打造,内饰经过重新设计,且整车智能化部分经由中国团队与国内智能企业联合开发,辅以大众一直以来,在车辆底盘、驾驶质感层面的深厚调校功底,整车产品力相较现款ID.家族的车型有了质的提升。

但很明显,大众这次的市场调研,做得很不充分。首先,轿跑SUV实在是太过小众了,若再加上“纯电”的属性,已经有无数的前辈证明,这并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再来,轿跑SUV出现在大众的产品谱系里,这与大众长期以来给到用户的品牌形象并不相符;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次ID.UNYX虽然挂着中国用户喜闻乐见的“VW”金标与“大众汽车”标识,但这并不能掩盖其20万起售的产品力空洞。

说句难听的,这又是一台我们认知中的,合资大牌的一款自娱自乐的自嗨车型,全然不顾真实的市场需求。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大众汽车(中国)CEO还曾大言不惭地表示:以前(南北大众)每一美元的成本变动都需要向德国沃尔夫斯堡申请通过,现在大众安徽只需要自己和供应商沟通即可。

所以大众安徽,你们能否解释清楚,ID.UNYX究竟瞄准的是哪一类用户群体?

换壳车,已是MEB平台的上限

如果仔细起底ID.UNYX这款新车,熟悉大众集团的朋友,应该能够一眼认出新车的原身,其实是大众SEAT品牌Cupra Tavascan的姊妹车型,而大众安徽早于去年便开始生产该车并出口海外。

所以说句不好听的,大众安徽其实也知道,如果挂SEAT的标,国内受众的接受度只会更低,因此选择换上经典的“VW”标并用金色进行点缀,但问题依旧是上面提到的,这辆换壳车,如果产品力过得去,且定价得当,那么国内消费者完全可以接受,然而ID.UNYX定价公布的那一刻,便已然能够遇见它的市场境遇了。

不过这里作为一名大众粉,我完全可以替大众解释几句,现阶段大众品牌能够使用的纯电平台仅有MEB,而更新、更强的PPE则是保时捷、奥迪的专属,因此到2026年全新的大众品牌纯电架构部署之前,它都只能够依托MEB平台来造电车。

事实上,在ID.UNYX上,大众已然给出了最强配置,四驱版本采用了前后双电机零百加速5.6秒,82.4度的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DCC自适应底盘调节系统和MEB双级柔性隔振系统,L2级智驾、9安全气囊、12向电动调节座椅+按摩功能,可变转向系统等等。

不难看出,相比以往,这次大众真的是慷慨了很多,ID.UNYX不愧是“亲儿子”车型,但其实这是大众知道,MEB平台的上限就到这里了,如双电机最大功率仅250kW,最大充电功率100kW,看着完全不够国产竞品打的,如果再不往车辆配置上多堆料,那么新车上市后的境遇只会更惨。

这里参考ID.UNYX顶配24.99万元的价格,放眼国产选手那边,小米SU7极氪007等等,完全可以让你挑出花来,它们不仅配置更高,性能也更强!

如此看来,首战即失利的大众安徽,往后要想同国产新势力竞争,真就一点办法没有了吗?

大众,要靠小鹏来救?

尽管ID.UNYX的槽点很多,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大众仍然是现阶段合资阵营中,最积极拥抱新能源转型的,只是受限于客观的事实,如老旧的MEB平台,以及在智能化领域的落后,导致它难以同一众国产新势力相竞争,所以家大业大的大众集团,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打不过就加入”。

2023年12月6日,大众汽车成功完成了对小鹏汽车的股权交割,双方将联合研发两款B级纯电车;今年4月,两家又官宣,将基于小鹏汽车最新的EEA架构,共同研发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平台,而两款新车与新架构的具体执行者,便是大众安徽。

总而言之,现在仅凭借ID.UNYX这一款车,便断言大众安徽不可能成功,确实是为时过早了,但能够确定的是,大众安徽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