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压力依然大,比亚迪该怎么出招?看看高管怎么说

汽车情报

6207阅读

07-23

于无限内卷之中,中国汽车市场上半年正式交卷。这或许是业内人士经历过的前所未有的内卷时刻,伴随着“价格战”、降薪裁员、“营销夹枪带棒”等等,中国车市犹如此刻盛夏的天气,充斥着难以诉说的燥热。

有道是万物皆周期,汽车这一强周期行业,历史上数轮周期起伏,将一批批企业甩下,也让一批批企业屹立潮头。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内卷的过程虽暗无天日,但往往蕴含着常人难以觉察到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车企,则能一飞冲天。

如此来看,越是内卷的时候,越考验车企的定力和耐心,而如何聚势破卷,在2024下半场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点?无疑考验着每位高管的战略智慧和运筹帷幄。

基于此,汽车情报新媒体策划了主题为“聚势·破卷”的高端访谈系列报道,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副总经理杜国忠,看看更为关键的下半场,比亚迪的应对之策是什么?

下半场压力不小,还需多方面努力

“常言道,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总结比亚迪在2024上半场的表现?有何经验和得失?”

当笔者把上述问题抛给杜国忠时,他思索片刻之后,从四个维度总结了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的表现。

首先是销量端,比亚迪在2024年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约161.3万辆,累计同比增长28.5%。其中,6月份单月销量达到34.17万辆,同比增长35%,连续第四个月销量超30万辆。

与销量持续攀升相对应的是产品结构优化,直观表现在比亚迪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销量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销量达到88.1万辆,同比增长39.5%,占整体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54.8%。这表明比亚迪在PHEV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市场对其技术认可度较高。

其次要说到的是比亚迪的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拓展。诸如其在上半年发布了最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第五代DM-i双模混动系统,实现了更低的馈电油耗和更长的续航里程。以及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泰国等东南亚市场投产,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销售需求。

而对于经验和得失这一议题,杜国忠直言尽管上半年销量表现不俗,但比亚迪设定的全年销量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要达到这一目标,比亚迪需要在下半年继续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并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而就上半场的经验来看,杜国忠谈到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其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通过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比亚迪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再有就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两大产品线,并且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推出了多款车型。这种多元化产品布局有助于比亚迪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

产品技术齐发力,在竞争中保持领先

与经验和得失相对应的,是下半场如何聚势破卷?毕竟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尤其像比亚迪这样站在很高的位置,其一举一动势必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对于此,杜国忠首先分析了当下行业内卷的成因。在他看来,五、六月份以来,新能源汽车好几周的渗透率都超过了50%,发展趋势势不可挡,购买燃油车已经成为非主流。过去几年中国品牌快速崛起,整体市占率已超过 60%。在市场格局剧烈变革中,市场总量有限,但参与者众多,导致行业出现了卷价格、卷技术、卷规模、卷流量的现象。

其实,卷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核心就是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改革开放 40 年来,就是伴随竞争、伴随市场发展,我们才迎来生活的改变和经济的腾飞。企业需要拥抱竞争,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比亚迪眼中的破卷之策,杜国忠首先在产品这一层面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当下比亚迪已经建立了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五大品牌布局,覆盖了从10万到100万的市场区间,实现了多品牌协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品牌策略有助于比亚迪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并在各个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比亚迪通过推出冠军版车型,如秦PLUS DM-i、宋PLUS冠军版等,在保持原有价格优势的同时,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高端市场,比亚迪通过腾势品牌和仰望品牌向高端市场发起挑战,推出了如腾势D9、仰望U8等高端车型。这些车型不仅代表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也为中国品牌向上突破树立了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杜国忠重点讲到了用户体验优化。表现在“入门即高配”策略方面,比亚迪在新车型上配置了更多智能设备和功能,如DiLink 4.0智能网联系统、NFC车钥匙、360°高清全息透明影像系统等,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和乘车感受。还有定制化服务,比亚迪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如内饰颜色、配置选择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再来看技术方面的破卷之策,众所周知比亚迪一直以来坚持自主研发,自主二字要圈起来重点读,其拥有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并不断推出新技术,如DM-i超混动技术、云辇技术等。这就是比亚迪的“技术鱼池”战略,就是把技术比喻成“鱼”,不断地培育核心技术——“鱼”,当市场需要时就捞出一条来。

需要指出的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有绝对的技术领先优势,比如其自主研发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以及DM-i超混动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利用和低油耗,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在此,杜国忠还着重提到了技术下沉和技术共享这两个关键词,即比亚迪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将新技术普及到更多车型中,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以及积极与国内外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来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抢滩”欧洲杯,加速全球品牌建设

前段时间的欧洲杯,比亚迪作为2024欧洲杯官方出行合作伙伴,成为赛场上一抹靓丽的中国元素,这堪称中国车企体育跨界营销的典范。

对于比亚迪此番跨界营销,杜国忠谈到欧洲杯作为全球顶级的体育赛事,拥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比亚迪通过赞助欧洲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尤其是欧洲市场,这对于比亚迪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再有就是欧洲是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端市场。作为欧洲杯官方出行合作伙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将在赛事期间为参赛队伍、工作人员和观众提供出行服务。这不仅是对其产品性能的展示,也是促进产品销售的有效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比亚迪成为2024年欧洲杯官方合作伙伴,挤掉的对手正是传统车企巨头德国大众,而有意思的是,今年的欧洲杯举办地恰好在德国。机缘巧合之间,这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新旧势力的交替更迭。

除此之外,杜国忠还谈到了外界不曾知道的一点,那就是足球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代表着拼搏、进取的精神。比亚迪的“Build Your Dreams”(成就梦想)品牌理念与足球精神高度契合,此番通过赞助欧洲杯,能够进一步传递这一品牌理念,与全球消费者产生共鸣。

而至于下半场营销层面的动作,杜国忠表示会通过年轻化的营销方式和话语体系,在产品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融入更多年轻元素,使品牌形象更加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和喜好,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与此同时,比亚迪还会与其他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联合营销,共同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体验。

在泰国干了件大事,迈出全球化关键一步

除了在欧洲杯赛场吸引全世界球迷的眼光外,比亚迪近期又一项全球领域的大事件,便是其泰国工厂竣工,并迎来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在国内新能源车市持续内卷,车企想方设法从海外市场要销量的情况下,比亚迪在泰国取得关键进展,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

对于此,杜国忠谈到比亚迪2024年的海外销量目标为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根据最新数据,比亚迪上半年海外销量已达20.3万辆,完成全年目标的40%以上,下半年将继续发力,冲刺全年目标。

而在市场拓展方面,比亚迪将继续深化在泰国、巴西、以色列等已有市场的布局,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扩大全球销售网络。其中,泰国作为比亚迪的重要海外市场之一,比亚迪泰国工厂的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其在东南亚市场的产能和影响力。

在产品策略端,比亚迪将推出更多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求。与此同时,比亚迪还将继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高端车型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延伸到海外战略布局,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形成了全球产能布局。这些海外工厂将进一步提升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产能和供应链韧性。例如泰国工厂年产能约15万辆,主要生产海豚、海豹、元PLUS等车型;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则计划生产宋PLUS DM-i冠军版和驱逐舰05冠军版等车型。

在这里要说一下本地化生产,比亚迪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本地化生产还有助于比亚迪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再有就是比亚迪将继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并且比亚迪也将积极寻求与海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资本的嗅觉往往是最敏锐,总能发现最有潜力和机会的市场。正如近期摩根大通将比亚迪未来12月的H股和A股的目标价分别上调86%和83%,至475港元和440元一样,其上调2024年度的销量预估至400万辆,预计到2026年全球交付量将达到600万辆,其中约150万辆来自海外市场。

参考2023年全球车企销量前十排名,第五位的日产雷诺三菱联盟全年卖了628万辆,而比亚迪当年的销量为628万辆,排名世界第九。如果摩根大通的预判成真,届时比亚迪将有望冲击全球前五,这将是中国汽车品牌,甚至中国汽车工业前所未有的成功。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