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拒不交车,临时要求加价,网友:宝马的吃相太难看了

火星说车

3390阅读

07-23

近日,宝马中国“退出价格战”的决策余波未平,全国多地消费者纷纷反映遭遇了宝马4S店的“霸王条款”——已签合同的车辆被临时加价或拒绝交付。这一连串事件不仅让宝马品牌冲上热搜,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汽车销售行业规范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有网友表示:宝马的吃相太难看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吃个瓜,看看宝马究竟是要闹哪样?

宝马4S店回应拒不交车理由

在上海、重庆、郑州、深圳等地,多位消费者向媒体透露,他们在与宝马4S店签订购车合同并交付定金后,临近提车时却遭遇突如其来的加价要求或车辆交付被取消。例如,重庆的一位消费者表示,5月与重庆宝渝汽车销售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宝马i3的购车合同,价格为17.45万元,但提车时被告知需加价3万元(数据源自网络)。经过多次协商,对方又提出加价1万元或改为三年免息的金融方案,最终竟以“车辆停产”为由拒绝交付。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宝马4S店的回应五花八门:有的称车辆停产或产量减少,有的则归咎于总部审批未通过。然而,这些理由在消费者看来不过是加价提车的借口。事实上,多位消费者反映,加价车型主要集中在宝马i3、ix3、3系等热门车型上,且加价幅度普遍在2万至3万元之间。

宝马这是闹哪样?

宝马此次拒交车风波的背后,实则是价格战结束后市场策略调整与经销商经营压力的锅。

自2023年起,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国产品牌的冲击,宝马与其他豪华品牌一道卷入了价格战。然而,长期的低价销售策略并未有效提升销量,反而加剧了经销商的经营压力,损害了品牌形象和利润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7.59万辆,同比下滑4.2%。在此背景下,宝马中国决定退出价格战,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稳定价格,缓解门店的经营压力。

然而,这一策略调整并未立即见效。相反,由于前期价格战导致库存积压和车源紧张,宝马经销商在调整价格时出现了混乱。部分经销商为了弥补前期亏损,选择了临时加价提车的方式,从而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归根结底,厂家的锅最后不能由消费者来买单,消耗了品牌口碑和形象,是很难挽回的。

法律解读来了

针对宝马4S店的拒交车和加价行为,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陈律师指出(数据来源于网络),这些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消费者与4S店签订的购车合同一旦成立并生效,双方均应按合同履行义务。4S店拒绝交车或临时加价提车,不仅违反了合同约定,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面对4S店的违约行为,消费者有权拒绝加价提车,并通过协商、投诉或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宝马经销商冒着违法的风险也要一意孤行,看来内部利益冲突已经到了难以缓解的地步。

写在最后

宝马拒交车风波不仅暴露了汽车销售行业在价格战结束后的混乱状态,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经销商在经营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也看到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动摇和对市场规则的质疑。

事实上,这并不是汽车行业首次出现类似问题。在国外市场,豪华品牌也曾因价格战引发一系列市场乱象。例如,某知名豪华品牌在美国市场曾因大幅降价导致品牌形象受损,经销商利润下滑,最终不得不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这些案例提醒我们,价格战虽能在短期内刺激销量,但长期来看却是对品牌价值和市场秩序的极大破坏。

对于宝马而言,此次风波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宝马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维护和提升,同时,宝马中国也需要加强对经销商的监管和支持,确保市场策略的有效执行和消费者权益的充分保护。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市场变化和销售乱象,应更加理性地做出购车决策。在签订合同前,应充分了解合同条款和车辆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损失。在遭遇违约行为时,应积极维护自身权益,通过合法途径寻求解决方案。

总之,我们还是要告诫宝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仅需要关注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提升,更需要注重品牌形象的维护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行稳致远。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