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公布采用了18个PSS高级定制扬声器单元的高级扬声器之后,小鹏MONA M03又发布了全新的“大招”,全系标配16GB超大内存。
何小鹏很动情,表示市场上到处是“开几公里车机才能动的车”,很多车企讲车机“不涉及性能构成”,甚至20多万的车,还配的是8GB甚至6GB的内容。而小鹏汽车就要做这个吃螃蟹的人,要把A级车的内存做到16GB。再结合之前说的要下放高阶智能驾驶到MONA M03上,要实现AI技术加持的端到端智能驾驶,看得出来小鹏这次真的要“豁出去了”。

15万的MONA M03,有法拉利设计师背书,还有这么多的黑科技,这不是科技普惠是什么?小鹏就是要做这个吃螃蟹的人,8万级别有比亚迪秦PLUS DM-i,15万级别有我小鹏MONA M03,中国消费者有福了。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那么美好,这款承载着小鹏“重大希望”的重磅车型,就要来给市场致命一击了。但我想说的是,小鹏的算盘打得挺好,但算盘珠子大概率会崩到自己。
网约车的神奇改头换面?
小鹏对MONA M03的定位是智能纯电掀背轿跑,光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定位肯定低不了。因此何小鹏在MONA M03的发布会上喊出“MONA定位在20万元以下”时,他的内心肯定想得也是,这把让那些消费者“占便宜”了,才卖20万不到。
然而MONA M03真的撑得起它的定位吗?我看未必。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MONA M03这款车其实并非小鹏独创,它最早的身份是滴滴的达芬奇造车项目。说到这可能就更多人不解了,滴滴还造过车?实际上滴滴不仅造过车,还差点把车造出来了。
当时滴滴因为信息安全的问题被下架了,很担心自己的网约车业务干不下去。于是团队一合计,既然蔚小理能造车,我们滴滴为什么不能,顺势开启了造车大计。当时的想法就是先做一款A+级小车,这个定位也很合理,实在不行可以当网约车嘛。结果后面政策好转,滴滴的网约车业务又红火起来了,于是就放弃了自己造车的想法。
小鹏是这时候找上滴滴的,买下了达芬奇造车项目。但你要说小鹏是看中了滴滴的技术还是啥,我看也不尽然,毕竟滴滴又能有多少造车技术呢?通过滴滴搭上网约车平台,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才更符合小鹏的心理。当然了,既然项目买下来了,这车还是得接着造呀,这才有了现在的MONA M03。

因此别看现在小鹏把这款车包装得挺炫酷的,又是要做智能科技的领导者,又是要给纯电掀背车破局,但它的底子其实还是一款“网约车”。不信咱们看数据,MONA M03的尺寸是4780*1896*1445mm,就是标准的A+级轿车吧;新车基于400V架构打造,低配续航515km,电机功率是140kW,这哪一项不是标准的A级车配置?
还有更明显的,新车用的还是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悬架布局,现在谁家的科技轿跑还用的是扭力梁悬架?所以说MONA M03这车不管怎么包装,它的本质是网约车的性质其实都没变。
科技普惠,该什么普?
当然了,网约车也好,油改电也罢,虽然这些词听起来不太好听,也不至于一票否决。说白了,车的本质还是看性价比。就像之前宝马i3被骂翻天,你让它降到十万你看香不香?现在涨价了还有很多人捶胸顿足呢。
小鹏要做科技普惠,把一些高阶技术的价格打下来,这本来就是好事。但前提是你究竟是把价格打下来了,还是借着打价格的名义让消费者买单?

如果MONA M03最终定价是在15万以上,基本可以断定为“割韭菜”的作品。因为它同级的电动轿车,价格也就在10万出头。加了音响、加了车机内存、加了高阶智驾,然后要卖15万以上,不管怎么看都是不值得。毕竟这个级别的用户,更多看重的还是实用。花15多买一辆A级车,其实完全可以考虑一下,已经有很多B级车可以选,那整个体验都是提升的。
如果MONA M03的定价是15万以下,那也要看究竟下多少,标准续航带智驾的版本在13万左右,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尝试一下的。毕竟虽然是买的滴滴的平台,小鹏在设计上也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而且高阶智驾目前还属于相对稀罕的存在。但从小鹏的宣传架势看,给到这个价格的可能性很小,大概率还是借着科技的幌子搞事情。

真正的科技普惠是什么样的呢?应该还是解决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紧凑型轿车的消费者最看重的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智驾,应该是更强的性能(大电机),更大的空间(专业电动化平台),更长的续航,更好的操控(独立悬架,最好是空气悬架)。毕竟这些东西对于高端电车来说,确实已经很寻常,但这个级别的消费者还没享受到呢。甚至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也比智驾的优先级高,如果价格能做到的话。
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很多,比较典型的就是长安启源。C级的启源A07卖13.58万,前后独立悬架,190kW的电机,宁德时代的电池,续航515km,其余的L2+级智驾也是满配。要这么对比,MONA M03只是一款A+级的轿车,机械素质和空间全面落后,要有多强的产品力和营销力,才能卖到15万+?才能让普通消费者觉得它是值得的?
而看小鹏的架势,包括何小鹏的发言,觉得卖20万以下都很委屈,个人觉得小鹏MONA M03真心实意做科技普惠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很容易预见的,小鹏的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率才多少,那么多款车上半年加起来才卖了5.2万辆,它的零部件量纲也不会大。对于工业品来说,造100万件和造1万件,价格天差地别。因此指望小鹏去把价格打下来,显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看似良心的MONA M03,大概率就是借着这股风头,再收一波信徒们敬献的钱了,请大家保护好自己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