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机酒荒”,汽车媒体的苦日子才刚开始

驾仕派

5609阅读

2024-08-31

成都车展的影响力要歇菜了吗?

因为成都车展活动“外地媒体机酒邀请很少”的原因,这一届成都车展被看冷的态度确实是太过明显了——甚至于,很多汽车媒体把2024年成都车展,定义为“车企白P媒体时代”的开始。

首先表明态度:我们认为“歇菜逻辑”是不成立的,这些标签和负面情绪其实都对于行业来说没什么价值,因为更重要的是:

不管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如何,成都车展作为一个9月份开展的展会,承接整个年度的三四季度,它其实预示了在各大车企拨开了2024年迷雾之后,未来一些确定的打法和思路。

在这些已经逐渐确定和成型的打法和思路背后,汽车媒体的苦日子其实才刚刚开始。

▲2024成都车展公众日首日随手拍。

01

媒体“机酒荒”,车企“新车潮”

首先,从衡量车展重要性的公认指标“新车”来看,我们并不觉得这次成都车展的重要性不够,因为车企这边并不缺新车:

有些重量级产品尤其是25万元级产品,比如极氪7X、阿维塔07、鸿蒙智行智界R7、问界M7、smart精灵#5……都是第一次面对公众亮相。

此外,宝马X3凯迪拉克XT5这些豪华品牌的战略级重磅新车,虽然没有进行什么针对性的发布,但也在成都车展首次亮相,全新林肯飞行家则是在成都车展正式上市。比亚迪王朝网更是把挂比亚迪标的第一款MPV——“夏”拿到了成都车展,进行首度发布。

出自于主流媒体端的抱怨,其实只是聚焦在“机酒荒”本身,几个非常集中的抱怨包括但不仅限于:

1、 没有机酒邀请,只有展台邀请;

2、 没有合作,只有报道;

3、 先不说很大概率会被拖欠的“车马费”,甚至有敏感的媒体发现,这次车企连礼品都很少送了。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的总结就是:因为我们开头所说的新车并不少,所以展台邀请本身的数量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减少;

而对于媒体来说,本来由车企负担成本的机票和酒店明显减少后,来现场报道的人员数量就会明显缩减,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假如没有机酒,媒体就需要自己负担这一块硬性成本;另一方面,人员来到现场进行报道(尤其是视频报道,因为图文报道理论上不一定需要来现场)之后,这个内容其实是由媒体运营者来进行付费的。

对于一家正规的媒体来说,报道的成本其实是在指数型提高。

归根结底,当汽车媒体发出“成都车展,我不来了”的感叹背后,和成都车展的影响力本身关联不大,只是车企成本压力和媒体运营成本压力的双重叠加产生的结果而已。

一边是“新车潮”,一边是“机酒荒”,汽车媒体们要做的其实并不是去抱怨,更重要的其实是:看到关于汽车媒体苦日子开始的残酷现实。

02

车企传播打法的变化

这些年,我们都看到了一些肉眼可见的趋势:

1、 展台直播的各门店销售;

2、 排队拍车的各路达人、KOC、跨界大V;

3、 消失的明星;

4、 没有发布会、突然出现的全新车型;

点状的线索连接成线,正如之前在《驾仕说》播客里查姐曾经说过,汽车媒体在十年来的变化就是“去中心化”,而且这个进程不会停止。

直播的销售团队,是“去中心化”之后,销售效率激增的销售线索触点;

拍车的各路达人和个人KOC,是“去中心化”之后,传播精细化的流量触点;

车展上渐渐消失的明星,说明高成本投入的“中心化爆点传播”已成过去,明星在车展都没生意了,更别说媒体;

那些没有发布会、突然出现的全新车型,在社交媒体上悄无声息地引爆,车企没什么金钱投入,却既可以制造展台流量,又可以以此作为样本,观察受众关注度和兴趣点,为下一步正式的官方发布搜集真实的数据样本。

正如我们一直在说,假如不进行思考和转型,很多汽车媒体的价值,还不如现场在直播的销售——是他们用个体直播的内容,吸引了有效线索完成成交,他们才是真正的内容营销并形成闭环。

具备爆款潜质的新车,也根本不用愁路人流量,人人都能发社交媒体的“非标体报道”有效性,不比自称为“汽车媒体”的一键转发通稿有效得多?

而对于跨界大V和各路达人、各领域KOL/KOC们,汽车这碗饭,已经算是门槛最低、收益最高的行业,日常租车试驾确实有难度——但买张车展门票来实拍新车,甚至坐火车乘飞机来专门拍车展发在自己的优势平台,这些内容触达的有效群体,真的比动辄上万家的“汽车媒体”来得差劲?

换做你是车企,你又会怎么做?一边是传播的去中心化趋势,一边是成本急剧缩减,车企就算不想做出改变,这些都会倒逼他们做出改变。

汽车媒体面临的苦日子,也绝不是从成都车展才开始的。

03

表面上的“车马费”,深层次的“媒体价值”

最近社交媒体上关于车企、公关代理和媒体关系的单方面讨论可以说前所未有的热闹,借着今天的话题,我们不妨详细地用三千字写个清楚明白:

先来看看之前媒体在社交网络上都爆了哪几类和车企、公关代理公司的料——

1、 公关代理公司普遍拖欠汽车媒体的车马费;

2、 车企把媒体车马费额度减少,媒体收入变相减少;

3、 车企、公关对媒体出产的内容要求越来越多,一个活动出产多条内容、线上活动要求视频内容;

4、 媒体喊话车企“白P内容”,公开表示减少参加活动;

5、 车企和代理公司拖欠媒体广告合作费越来越普遍,类似于影视飓风这样的顶流媒体也不例外;

……如此等等。

当下媒体和车企、公关公司三方,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媒体单方面撕破脸皮,无非就是现在汽车媒体们的大量“车马费”开始无法兑现,车企、公关和媒体的三方关系无法稳定下去。

而带来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汽车企业因为销量下滑带来的投入减少,二是媒体数量暴涨,进一步让有限的费用无法覆盖媒体。

换句话说,过去二十年,车企对于媒体的稳定投放基本已经失效,而拖欠、缩减车马费,加上成都车展这次的“机酒荒”,就成为了压垮汽车媒体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媒体在社媒上对车企、公关对于拖欠车马费和广告费的喊话、写文章说成都车展因为来报道的媒体急剧减少而要歇菜,本质上只是媒体最后的“呐喊”,也代表着汽车媒体运营开始步入“青铜时代”。

如无意外,这一嗓子喊完,也不会改变什么——其实是想改也改变不了。甚至我们可以夸张一点地说:90%的汽车媒体,做好转行的心理准备吧。

为什么区区的一个车马费能够引发现在如此大的震动?这里就先聊一下汽车传播行业比较独特的运行规则。

什么叫“车马费”?根据古早的一些汽车媒体人回忆,在可能90年代、00年代合资车企刚刚开始邀请传统纸媒参加活动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活动地方偏远、需要来回打车、耗费时间也很多,对于只拿稿费的记者来说,交通费和时间成本是明显的一笔开销。

所以早期合资车企就设置了一个“车马费”的项目,大概是三五百块一个人,相当于让当年的记者们用于路费、餐费等方面的开销同时、补贴一下时间成本,也不用进行“实报实销”那么麻烦。

发展到后来,车马费其实已经不是初衷中的“交通报销”,而变成了一笔“润笔费”,并且伴随通货膨胀也在不断增长,从最早的两三百,到后来的四五百,再到八百甚至上千,“车马费”事实上是一个默认的行业潜规则。

不过,由于后来外资车企和合资车企的合规问题,“车马费”已经从十几年前“几乎每家都给”变成了现在主要是中国品牌、新势力和部分合资车企给,而且在近几年来,也逐渐减少了。

说起来车马费可能每笔也不多,但帐不可细算。

比如,在2023年一共上市了700多款新车,虽然有全新款、有中期改款、年款,假如每个产品都做一个活动,按照平均500元/次计算,单纯“新车报道”的收入——就高达35万元。

实际上,车马费还远不止这些,一般全新车型会做3-5次活动,此外还有品牌活动、车展邀请、节油赛这类体验式活动等等,活动总数和车马费收入都是正相关的。

当然,一个媒体不能所有活动都被邀请,但粗略计算,一家中小规模的自媒体可能收入的车马费也有30-40万元,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便是那种只有三四个人的工作室类自媒体,车马费收入也可能有十几二十万元,这已经足够给小编辑开工资了。

更有甚者,大部分小工作室媒体直接会以车马费抵扣一部分工资,又或者需要上交车马费作为公司运营营收的一部分。

也正是由于车马费的可观收入,前几年很多传统媒体汽车编辑,就自己出来做个微信公众号,对大部分个人自媒体或者UP主来说,仅靠参加活动的车马费收入就比打工更好,即便是作为发稿型媒体来说,也可以“活得很滋润”。

有些汽车自媒体甚至有专门的小群,交流各大车企的活动邀约,发现自己没有被邀请就会要求参会,哪怕不去现场只是“线上参会”,目的也很直接:就是拿车马费。

与此同时,“车马费”作为收入这个事情也一定程度改变了很多车企的公关传播方式——通过车马费形式,车企寻找到了更广阔的信息发布渠道,而不再局限于汽车媒体。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蔚小理这类新造车势力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KOC涌入社交媒体平台。这些KOC最早就是因为买了车喜欢分享,之后就被邀请参加自家车企活动、然后也会去别家活动,逐渐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类KOC”。

通过这些活动,即便是有正当职业的非媒体车主KOC们,通过车马费也能够实现很大的收入增长,其中一部分会逐步转变为“专职KOC”,本品的公关但凡活动就会邀请。

之后,科技造车势力又带来了一大批数码KOL进入汽车行业。由于科技造车势力非常擅长通过热搜“冲榜”来营造信息茧房和信息密度,所以这些数码KOL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转型成了“半个汽车KOL”,平时发布的内容有一般的汽车相关热点,但更多都是和密切联系的科技造车势力相关。

接下来,随着“冲榜”成为每一个新势力、甚至传统车企必然会在新车上市期做的重要内容,数码KOL、汽车博主越来越多会收到合作发布信息的需求,这也变相成为了一种“车马费”收入。再加上汽车行业频繁的新车发布活动邀请,大量激增的车马费,也成为这些数码大V和汽车博主们的重要营收组成部分。

可以说,诞生于二三十年前的“车马费”,轻飘飘的三个字,却逐渐成为运转整个汽车传播的“润滑油”。

而今,因为车企开始急剧收缩费用、减少活动邀请之后,传播的“润滑油”变少了,整个传播链条中,零零散散的齿轮们开始感受到了运转的阻力。

当命运的齿轮开始生锈,原本稳定的车企、公关代理和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04

汽车媒体的出路在哪里

对于汽车媒体来说,每个月稳定的车马费涵盖了媒体正常运营的基本资金需求。这边减少一点、那边拖欠一点、再加上活动邀请也被挤压,对于大一点的媒体来说,车马费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编辑们却会直接感知到收入的下降、感觉挣钱更少了,心里也有怨言。

而对于只有2、3个人、靠发稿拿车马费的小自媒体来说,影响就更大了。肉眼可见的是:很多小账号以后根本运营不下去,先是没了合作、再是没了车展邀请,更重要的是:面临从车马费到合作费的广泛拖欠——有的连给小编发工资的钱都没有。

2024年,也会是出现这种情况最明显的开端,我们自己的编辑也在播客里面提了一个灵魂拷问——“车马费是收入一部分,缺少后工作热情和创作质量不高,感觉很多老板是把成本的压力向下转移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作为驾仕派的创始人,我们观点其实非常清楚:

这个问题媒体解决不了。作为汽车行业的潜规则,遇到环境变化之后,要允许它逐渐消失。而我们自身作为媒体的价值,不是通过车马费和车展邀请来实现的。

汽车媒体的创作初心,应该是产品和行业本身,和有没有车马费、有没有被邀请本质上无关——一旦想清楚了这个关键点,其实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就很容易去进行应对。

我们可以先来探讨一个问题:车马费真的是一件好事么?

长时间以来,实质上作为“润笔费”的一种形式,车马费局限了汽车内容的输出自由。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车企给媒体们一个笑脸,往往媒体在内容创作上也会稍微放宽一些。

作为媒体创始人的我们来说都尚且如此,那对于普通编辑来说更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也就造成了内容创作的“划水”。更不用说很多活动本身就是在“划水”,要让编辑写出花来很难,往往就是一篇通稿改改了事。

可以说,基于“车马费”的创作,大部分都会显得“得过且过”。

一个媒体对于通稿的放任程度,往往就决定了内容创作的天花板高度。要说想憋着一口气出篇大稿去影响行业,但事实上只是在“基于通稿做二创”,这种方式基本上就是和影响力无缘,反而编辑们只会越来越松懈,内容产出也越来越乏味。

随着车企开始缩减车马费、减少活动邀请和车展邀请,对于以内容创作欲望为驱动力的汽车媒体,其实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更多的划水媒体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车马费而被淘汰,整个的信息干扰会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则可以推进自身的转型、坚持以内容创作为主的输出,进一步拉大和通稿媒体之间的距离。

实际上,从车企的角度来看,之所以缩减车马费、减少活动邀请,也正是因为发通稿的媒体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在名单上的媒体没有传播层面的意义。而那些能够产出内容、能够触达到用户端、具备影响力的媒体,也不会从邀请名单中被划出去,正如很多公关们现在都会说“请媒体老师们进行原创观点和内容的产出”,这其实也是在明确要求汽车媒体的原创能力。

所以,我们的建议就是两个:

1、 没有原创内容产出能力的、不理解当下传播环境的汽车媒体,可以考虑转行或者是转型。尤其是缩减人员成本应该是当务之急,因为车马费也好、车展机酒也好,新的传播路径已经形成,即使行业欣欣向荣、大环境变好,也不可能倒退回以前的老路。

2、 真有决心做汽车媒体的,要思考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坚持有价值的内容输出、去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积极去输出,不要在意是不是有邀请、有没有车马费。但同时,这对汽车媒体编辑的创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创作能力、观点输出断言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细节观察能力等等都要更专业、更鲜明具体,而不能再是发通稿、照稿直说或者毫无准备的进行脱口秀讲车。

3、 当然,就真有一些车企坚持着身在舒适区的习惯,就喜欢选择关系型的通稿媒体,核心媒体名单也相当陈旧、对于有价值的内容欠缺甄别能力和欠缺基本重视,我们的观点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产品可以关注,但也不用花心思内耗自己去维护这种关系。

对于悄无声息就已经开始的“汽车媒体苦日子”来说,成都车展“机酒荒”只是表象,根本没必要基于自己的个体感知,就对车展的影响力、车型的重要程度去冷嘲热讽。

我们到最后往往会发现,「时代」这个看上去极为宏大的词,其实往往比人的寿命短,

所以很残酷的就是:

一个时代过去了,但属于这个时代的人,

还留在原地。

共勉。

(END)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驾仕派

驾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