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拒绝高价车型,欧洲撤回电动汽车转型

汽车商业评论

3948阅读

09-10

撰文 / 吴 静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琚 佳

来源 / Bloomberg

由于欧洲汽车制造商在转型过程中举步维艰,政治家们也开始担心激怒选民。因此,欧洲在电动汽车竞赛中正停滞不前。

大众集团和沃尔沃本周缩减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不再试图挑战特斯拉和新的中国竞争对手。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市场上没有足够多价格实惠的车型,而且政府已经缩减了销售激励措施,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兴趣。

其结果是销售额急剧下降。

今年7月,该地区电动汽车交付量下降了10%以上,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最大的市场德国的电动汽车交付量下降了37%。投资计划与市场现实脱节,这直接令制造商措手不及。

战略转变可能会让欧洲在争夺汽车行业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落后。虽然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人们普遍认为,个人交通工具必须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以遏制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

波鸿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 (Ferdinand Dudenhöffer) 表示:“在欧洲,我们的成本优势正在越来越快地丧失。”

其结果是,中国将继续扩大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天然竞争优势,而欧洲的成本结构将继续落后。

电动汽车需求的放缓恰逢该地区汽车市场仍比疫情前水平低近五分之一,这同样削弱了传统汽车的盈利能力。随着欧洲市场显示出已达到峰值的迹象,大众与工会展开了正面交锋。本周,高管们表示,低迷的销量使该公司多出了大约两座工厂。

9月4日,沃尔沃随后放弃了到2030年只销售纯电动汽车的计划,因为其电动汽车系列的销量令人失望。

这家由中国吉利控股的汽车制造商目前计划,到本世纪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至少占其总销量的90%。

大众和沃尔沃集团是最后改变策略的公司之一。梅赛德斯—奔驰也对市场发展的步伐提出了担忧。在最初承诺到2030年实现全电动后,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allenius)在5月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公司可能会在未来十年提供内燃机车型,并指出“转型可能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

欧洲制造商一直在努力生产大众市场的电动汽车。售价107000 欧元的保时捷Taycan和售价116000欧元的宝马i7等高端车型迎合了精英消费者的需求,但廉价的替代品仍然很少。

作为廉价出行象征的菲亚特500的电动版售价接近3.5万欧元,是其燃油发动机车型价格的两倍。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沃尔夫冈·伯恩哈特(Wolfgang Bernhart)表示:“在制定电动汽车目标时,汽车制造商没有充分考虑人们愿意为电动汽车支付的价格,也没有充分确保电动汽车能够盈利。”他进一步指出,政府对新型内燃机汽车的禁令可能会被推迟。

中国汽车制造商正抓住欧洲缓慢转型的机遇,推出价格极具竞争力的电动汽车,比如比亚迪海豚的售价为3.3万欧元,而大众ID.3的起售价为3.7万欧元。

大众承诺推出一款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但高昂的生产成本仍然是一个障碍。

在最近几个月里,定价变得更加重要。2022年俄乌战争引发了一波通胀浪潮,严重打击了家庭预算,使许多消费者无法购买新车。央行加息进一步增加了购车的融资成本,提高了消费者的门槛。

各国政府也从全电动驾驶道路上后退了一步。德国官员去年成功地推动了对所谓的电子燃料的豁免,使其不受欧盟计划于2035年开始禁止新销售内燃机汽车的禁令的约束。

今年早些时候,欧盟对进口的“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征收了惩罚性关税,称中国存在不公平竞争行为。

欧洲似乎已开始在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上做出让步。欧盟的燃油汽车禁令可能会在2026年重新评估,近几个月来,行业和政府代表在幕后加紧讨论,以降低这一目标。

德国众议院经济委员会主席、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成员莱因哈德·霍本 (Reinhard Houben) 表示:“向电动汽车转型对德国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事后看来,大众汽车放弃内燃机太快了。这个错误现在必须纠正,即使代价高昂。”

在大众的带领下,欧洲汽车制造商积极发展电动汽车以满足排放法规,并缩小与特斯拉的巨大差距。这家美国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技术的早期领先地位使其市值达到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的12倍。

欧洲各地的民粹主义运动抓住经济低迷的机会,播下对气候政策不满的种子。在德国,供暖改革引发了广泛的反对,但对于一个将不受限制的高速公路速度视为公民权利的国家来说,汽车引发的情绪更加强烈。

意大利和法国等国的右翼政党也越来越多地批评气候法规,他们声称这些法规伤害了工薪阶层家庭。

欧洲政界人士对裁员问题更加敏感,全球金融危机后该地区的汽车行业继续支撑着高成本的工厂。

德国工业工会IG Metall的谈判代表托尔斯滕·格罗格(Thorsten Groger)表示:“政客们需要提供解决方案,让普通家庭和普通收入人群能够买得起电动汽车。”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