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Robotaxi:一根萝卜,两种熟度

帮宁工作室

5428阅读

10-18

作者 | 杨 璐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一连几天,很多国外媒体都在批特斯拉的“WE, ROBOT”发布会,特别是针对特斯拉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

有人称它是“多年虚假承诺和推迟之后的一个里程碑”,有人称“不符合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法规”。有投资人表示,“一切都看起来不错,但没什么时间表,作为股东我会非常失望”。

10月11日的那场发布会,比原定日期晚了两个月,当日直播又推迟到了近1小时,结果,这场把全球观众期待值拉满的发布会,仅20分钟便结束。但即便如此,它仍带给全球连续几天的关注度和话题度。

当天,特斯拉CEO马斯克坐着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来到现场。这也是Cybercab首次亮相,没有方向盘和踏板、没有任何传感器、没有充电口,完全符合马斯克最初设想的一款车,只不过要等到2027年前才量产。

同时,特斯拉还发布了Cybervan和Optimus,即无人小巴和具身机器人。这两款产品也符合特斯拉一再强调的科技公司的身份。

这场以Cybercab为主角的发布会,把Robotaxi的商业议题推到台前。

从2016年起,马斯克就设想进入Robotaxi赛道,那时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 2.0刚刚问世,那是特斯拉独立研发自动驾驶软硬件的开始。彼时,谷歌旗下的Waymo还未正式商业化;中国的Robotaxi畅想正从百度开始发散,迎来潮起时刻。

今年4月19日,百度Apollo迎来7周年,宣布其Robotaxi即萝卜快跑在武汉每天单量已超过武汉全城网约车市场的1%。但这也将萝卜快跑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上对之毁誉不一。

特斯拉自称2024年10月11日是“载入史册的一天”。他唤起人们对Robotaxi的进一步想象,中国市场的关联反应一并发生。

在发布会前一天,10月10日晚,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同意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投资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1亿元)。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文,回应小鹏的Robotaxi业务进展,称明年下半年,小鹏将在量产车上实现对标海外一流Robotaxi的软件使用体验,并将在2026年正式推出Robotaxi业务。

同一时间,《华尔街日报》消息称,百度的萝卜快跑近期正在进行全球布局,已与多个国际公司进行了深入沟通,计划进军海外市场,或先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东等地测试和部署无人驾驶出租车。

10月15日,文远知行发布下一代量产Robotaxi车型——GXR,这是迄今最大空间的Robotaxi车型,首创取消副驾驶位。

从2016年至今,Robotaxi经历了潮起又潮落。从Waymo到Cybercab,从百度到小鹏,从小马智行到文远知行,Robotaxi追求的是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但现实中受制于技术、政策、成本、市场等多重挑战。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认为,真正的Robotaxi商业化还要5~10年。

潮起

Robotaxi分为Robo和Taxi,一是自动驾驶技术,二是出租车辆运营。基于此,主要有3类公司进入该赛道:技术方案提供商、出行服务平台、主机厂。

没有自动驾驶技术,遑谈Robotaxi。最初入场的是自动驾驶技术公司,2018年12月,Waymo推出的自动驾驶载人服务在美国凤凰城上线,这被视为Robotaxi商用的开端。

随后,中美两地几乎齐头并进。

2020年10月10日起,百度宣布在北京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2021年6月,通用旗下的Cruise拿到在美国加州公共道路提供全无人自动驾驶载客服务的许可。

百度被称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人才的黄埔军校。此时,从百度出来的彭军与楼天成成立小马智行,在中美两地推出Robotaxi;韩旭创办的文远知行也在广州运营Robotaxi车队。

那时,对自动驾驶的狂热在投资圈成为一种常态。某位在百度就职的大牛曾提到,投资方主动找到他,说“你要不要自己出来创业?我给你钱”。

而后几年,这个概念一直吸引着很多企业和投资人入局。

2021年起,有车企背景的出行公司闯入。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通过与文远知行合作进军Robotaxi,2024年7月10日,如祺出行港股上市,成为Robotaxi第一股。

上汽集团投资、Momenta赋能的享道出行Robotaxi,在2021年上线,目前已在上海嘉定、上海临港、江苏苏州相城等区域,开展常态化载人示范应用。

由一汽、东风、长安联合发起,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打造的T3出行,今年9月获南京首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将在南京指定区域开展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预计2026年在南京全域开展Robotaxi服务。

滴滴的Robotaxi则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早在2016年,滴滴就组建了自动驾驶团队,2019年拆分为独立的子公司,只是其自动驾驶车队运营始终未成气候。它先后宣布和比亚迪、小鹏合作造车,但Robotaxi车型迟迟未见落地。今年4月,滴滴又宣布,将与广汽埃安合作打造Robotaxi量产车。

在这一时期,资本浪潮滚滚而来。文远知行仅在2021年就融资3次,共计6亿多美元。Momenta完成超过5亿美元的C+轮融资,系自动驾驶2021年最大手笔融资。

小鹏汽车也在2021年首提Robotaxi业务。何小鹏在当年Q3财报电话会上表示,2022年下半年推出Robotaxi,将率先在广州试运行。没曾想,后续发展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迅速和乐观。

Robotaxi是自动驾驶领域最吸金的概念,但那段时期,Robotaxi如星辰大海,距现实太远。

波折

2022年,一则新闻暴露了Robotaxi的商业化困境——背靠福特和大众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倒闭。当年,福特汽车三季报显示,净亏损达8.27亿美元,已无力再让Argo AI持续烧钱。

彼时,Robotaxi风向标——Waymo的估值,也从曾经的高点1750亿美元,下跌到300亿美元。IT桔子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融资金额达931亿元,但到2022年却只有240亿元。

至此,Robotaxi的故事不再性感,商业化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既难以落地又融资遇冷,Robotaxi开始步入寒冬,正如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单记章在接受帮宁工作室采访时所言:“到B轮融资就难了,光讲故事已经不行了,这时候要拿出东西来证明自己。”

国内的Robotaxi公司开始另寻他路。

2023年初,小马智行官宣,针对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成立独立事业部,曾经瞧不上眼的L2业务成了座上宾,同时对Robotaxi商业进展的传播变得低调。

这一时期,玩家们转向了低成本的智驾方案,纷纷与乘用车主机厂合作,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逐渐演变为车企供应商。可以说,那时Robotaxi的业务进展艰难,炒概念的风潮趋于平静。

为了拓展融资渠道,国内几大Robotaxi玩家尝试冲击IPO。

2023年3月,文远知行首次启动赴美上市计划,融资规模约为5亿美元;8月25日,文远知行赴美IPO计划通过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备案,预计在今年8月登陆美股。

然而,今年8月15日,有消息称,文远知行推迟了赴美IPO计划。截至本文发稿,其IPO无最新进展。

文远知行的招股书显示,2021-2024年上半年,3年半累计亏损超过50亿元。

这期间,小马智行也在谋划IPO。今年4月22日,证监会网站显示,小马智行已通过境外上市备案材料,最早将于明年上市。

谁也没想到,“Robotaxi第一股”竟来自如祺出行。2023年8月,如祺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于2024年7月成功上市,发行价为35港元/股。值得注意的是,它是首个有人网约车业务和无人网约车业务混合运营的公司。

“混合运营是Robotaxi规模化落地的有效路径。”如祺出行副总裁孙雷在近期受访中表示,“在Robotaxi商业化过程中,通过有人驾驶网约车和Robotaxi混合运营实现最优平衡,在发展过程中管理风险,在风险底线上发展和应用技术,并通过动态发展,最终实现Robotaxi全面超越、加速替代有人网约车。”

如祺出行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收入10.37亿元,同比增长13.6%;毛利率同比增长59.7%,但仍亏损3.32亿元。

本以为特斯拉发布Cybercab后,能再一次刺激资本市场,但发布会当天,特斯拉股价却大跌,市值蒸发600多亿美元。

伯恩斯坦公司分析师Toni Sacconaghi表示,特斯拉的汽车业务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这表明该公司近6000亿美元的估值,取决于未经验证的业务,包括全自动驾驶(FSD)、机器人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出租车是一项成本高昂的冒险,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盈利。”

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伊婷认为,特斯拉只是在产品销售时间上,让大家产生了心理落差。“Robotaxi的趋势是不可改变且必然实现的,我觉得时间点会落在2026-2027年,大约需要2年优化技术。”她对帮宁工作室说。

这一次,特斯拉的光环效应不再灵验,意味着资本市场对Robotaxi业务的评估更为审慎。经此一役,还在为Robotaxi拼命的玩家该如何应对?

落地

“不结合实际需求,技术肯定发展不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张钹在近期的媒体访谈中说。

谈到Robotaxi的实际需求,首先是成本。

现在美国城市公交车每英里的平均成本是1美元,约合人民币4.4元/公里。马斯克在“WE, ROBOT”发布会上谈到,Cybercab的运营成本可能会降到每英里大约20美分,约合人民币0.9元/公里。不仅如此,将来用户可以购买Cybercab,预计成本低于3万美元。

此前,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估算,按人民币计,2019年载人出租车成本为1.7元/公里,Robotaxi成本为23.3元/公里;2023年,载人出租车成本小幅上涨至1.8元/公里,Robotaxi成本则降至4.5元/公里。其预计,2026年,Robotaxi成本进一步降至2.1元/公里,到2030年降至1.0元/公里,远低于载人出租车的成本。

百度Apollo也算过一笔账:

第五代Robotaxi车每辆成本为48万元,按照5年(2万小时)以上的运营周期,其每月固定成本为8000元左右,这和一线城市网约车司机的月收入基本持平。

第六代Robotaxi成本20万元,分解下来每天差不多100块钱,一个月就是3000元。按每辆车平均每天收入100元算,5年可以收回整车成本。

目前,在武汉,萝卜快跑Robotaxi起步价标准收费为15元(平峰2.6元/公里,高峰3.5元/公里,均不考虑折扣)。“湖北发布”的数据显示,武汉市的萝卜快跑订单量单日单车峰值超20单,每日最低收入就有300元。除了武汉,萝卜快跑还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等10地试运营。

今年5月,百度Apollo官宣了盈利时间表: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

类似百度,不少业内人士对Robotaxi的盈利时间持乐观态度。

“2023年,我曾经提出,全无人自动驾驶车的成本低于40万元就是拐点。前些天,我看有企业已经推出一款20.46万元的量产车型,L4以上全无人驾驶,至少成本是满足了,那么商业化路径就有重大突破的拐点。5年内以10万辆为目标,在中国现在大的政策环境、技术迭代能力以及制造能力下,是很有可能的。”T3出行CEO崔大勇日前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

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透露,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当投放量达到500~1000辆时,运营才有望实现盈亏平衡。实现这一平衡点后,增加一辆,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毛利率则会提高,进入正向循环的自我造血阶段。

张宁表示,小马智行有望在2025-2026年左右,在某个城市实现千辆Robotaxi落地运营。

其次,政策关乎Robotaxi兴衰。

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利好智能网联的政策加速出台。

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驾驶车型在限定区域内进行上路测试和商业化应用。

2024年7月,五部委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20个城市试点。

国外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例如,2023年,美国交通部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布《无人驾驶汽车乘客保护规定》,允许全自动驾驶汽车不再配备传统的方向盘、制动或油门踏板等手动控制装置。

10月17日,在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Robotaxi商业化运营正在加速,建议加快明确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车辆合法上路的地位,并制定全国统一的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准入及监管规则。

经过8年左右的探索,Robotaxi行业大浪淘沙,胜者犹存,梯队分明,但技术方案一直在迭代,谁能率先摘下皇冠上的明珠尚不可知。

可以确定的是,无人驾驶不会无人生还。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